鲁西南方言杂谈-抟

以前,在鲁西南农村,有一种让小孩眼巴巴望着,央求大人给买,或者是“铤而走险”,偷拿大人塞在墙缝里的破鞋,跑到呵浪挑子(拨浪鼓的方言讲法,这个用“呵浪挑”的字是否准确,还没有确定)跟前,换回几个大米、小米爆成的米花,在加入一点糖稀,用两了半圆形模具,一扣抟成的,如乒乓球大小的米花团子来吃。米花团子、米花糕(长方体型,比扑克牌盒大一些,也是同米花团子一样做法,就是外形不一样)在当时可以说是孩子们的梦中之物了。

米花团子、米花糕

上文中“抟”,“新华字典”解释的是“拼音tuán,同“团”字第四个意思--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在鲁西南方言口语中就是用该字拼音来读,字义来用的,如“大年下(春节)的时候,都是俺和面、抟剂子、擀皮子,小强他爹包菜馍、包黏团子、包扁食(水饺),他爹的手可巧啦”。再如“那个小小子水性不好,不会洑水(游泳),只会打澎澎(狗刨),都是揪点破棉花,沾点水后抟成棉团子,缒(塞)住鼻眼子(鼻孔)和耳朵眼子(耳朵洞),然后再跳进水里,笨死啦。看咱,一个猛子(潜泳)就能到坑的那边”。如今,在普通话的书面语言中,都是用“团”字代替“抟”字了。另外,有关“抟”字的释义,我感觉与鲁西南方言关系不大,就不再叙述了。

据说,现在鲁西南地区将“米花团子”做的更精致了,在种类上有小米团子、大米团子、花米团子(大米、小米掺一块),不仅用糖稀还得加蜂蜜。这样抟成的团子外观成型好,不仅甜酥,还有蜜的芳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四月五日,有一学友在我“抟”字文后的评论区留言说,他小时候拿破铺衬换过红头绳。我觉得四十岁以上的鲁西南农村的人,好...
    一两茶叶阅读 1,937评论 4 16
  • 《汉语词典》给“剂子”的解释是“拼音jì zǐ,做馒头、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大块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的意思,该...
    一两茶叶阅读 9,212评论 3 12
  • “箅子”一词,应该不属于鲁西南方言范畴,应该为普通话一个词语。本文主要是想借它说点以前鲁西南地区有关箅子的老物件、...
    一两茶叶阅读 3,720评论 1 8
  • 《汉语词典》给“卷子”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拼音juǎnzi,一种面食品,把面制成薄片,一面涂上油盐、葱花等,再卷...
    一两茶叶阅读 4,744评论 1 16
  • “棒子”,拼音读音是bàng zi,《汉语词典》解释的意思是北方方言,对“玉米”的俗称,也有与玉米连称的,举玉米棒...
    一两茶叶阅读 5,879评论 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