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有一学友在我“抟”字文后的评论区留言说,他小时候拿破铺衬换过红头绳。我觉得四十岁以上的鲁西南农村的人,好像都干过或知道这是咋回事。
以前,上句中的“铺衬”是鲁西南方言口语里一个常提的词,《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拼音pūchèn,做补丁或袼褙(读音gēbei)用的碎布或旧布”。在我这个年过半百的老鲁西南人的记忆里,铺衬可以从货郎挑子换回点红头绳、花米团、针线等东西,也可以给破衣服打补丁。
那时候,穿没有补丁的衣服是比较少见的,基本上和电影《焦裕禄》片中的人物穿着打扮差不多,衣服颜色黑、白、靛蓝、灰、绿居多,女的有红色和小花布。为了好看一些,一般挑与衣服同色的铺衬,来打补丁。文革之后,绿色服装比较流行,当时家庭主妇比较受难为,因为绿颜色的铺衬布不好找。如果谁家有当兵退伍的人,就是绿色破背心,也成了好东西,也会被街坊邻居讨要走,当铺衬缝在衣服上。
铺衬做袼褙,就是用面做好浆的(面做的浆糊),在门板之类的平木板上,刷一层浆的,贴一层铺衬,贴到四层左右的就可以,晒干后揭下来,这样袼褙就做好了。若作鞋,就会拿出鞋底样子(一般是报纸或其他厚点纸,按照脚的大小,预先做好的鞋底大小模型),放到袼褙上,用剪刀比着样子剪。一般鞋底有三、四层袼褙叠在一起的厚度就可以了。为了做出的鞋底好看,会在每个剪好的鞋底袼褙周边,用浆的再粘一圈食指宽的白布铺衬,最底层的袼褙外边再粘一层白布铺衬,这样一来,白底子、白帮子的布鞋底就出来了,接着用针缝就行了。
铺衬也有一个妙用,就是出门在外时,用块铺衬在内裤或贴身衣服里面,临时做一个隐蔽的布兜,把钱放进去,防备小偷摸走了。如今,生活好了,不再穿补丁衣服,不再做布鞋底了,有的人家就不再留铺衬了,但也有人家继续留点铺衬,做个布绳、布带子、布拖把之类的东西。不管有没有铺衬,勤俭持家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