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修12.1下】关注科学实验教学,服务学生“真”发展

文/漳州诏安陈秀玉

今天是"2020年福建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培训(小学科学2班)"集中培训的第二天。

下午的讲座主题是《关注科学实验教学,服务学生“真”发展》,分享人者是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的孙仙伟老师。

孙老师特别强调依纲据本,强调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我很赞同。不管什么学科,课程标准都是一个指引,科学更是如此。不同版本,教材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研究,就多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孙老师的"真"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修真、真假、真实、真理层层递进,真实教学,面对真问题,教人求真。这让我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孙老师的案例分享,也给我很多启发,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教具的创造者,做个教学的创新者。

下面就呈现小尘现场速记,看看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点?

他从解读"真"字开启下午的讲座。

何为"真"?

修真
真假
真实
真理

昨天唐熙老师的真实感动了我,今天孙仙伟老师对"真"的解读我也很欣赏。

"真"是根本,有了根本再依纲据本来做,就有了高度。

张老师先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简单解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接着带着老师们一起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记下一句提醒:提问题不要让孩子去提为什么?

这是理论的解读。

如我所愿,接下来是结合具体案例分享。

一、实验教学常见问题

1.实验教学要求不明确

用观察液体的例子。

有序、记录、梳理、交流、安全和时间

2.实验教学语言太罗嗦

用声音导入的例子。

有序、是否有用?

3.实验教学纪律不严明

呈现的几个画面,这些现场都是常见的。

平时应培养孩子倾听和表达的习惯

(这一点我做得还可以,观察员为了发现别人的问题,为了评价同学,必须认真听。)

实验器材的收放要注意。有明确的指令让孩子有事做。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因为当下实验教学课堂存在了这些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流程,轻生成;重教师,轻学生。

当学生提出新问题时,这些生成要重视。

特别喜欢这句话:"设计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录下一段话,共勉:

具有探究意义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猜想、实证、修正、新的实证、再修正的过程;一个对所谓实证、有问题的实证做出否定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关注点位

1.关注实验目标明确性

以《风的成因》为例。为何孩子的结论是风扇把烟吸走了?要特别注意对比观察。就是老师把能力目标忽略了。

是否要给孩子句式?是可以的,用句式引导他们抓住表达的点位。

2.关注实验材料实用性

热胀冷缩的器材,铜丝与铜球。指针迁移到浮力这一节,让结果可视化。七色花,试管、一次性杯子→改为白色盖子(还可以让孩子带)

太实用了。易得又可重复使用。

3.关注实验步骤有序性

土壤的研究为例。土放纸巾→松下土放杯子等。避免方法,教师注意多做预实验

4.关注实验记录真实性

5.关注实验拓展延伸性

听孙老师分享他们做预实验后进行实验改进的故事。

实验改进与实验说课。

三、实验教学难点突破

1.引用微课资料,让操作流程直观化

可引用微课,但现象最好打马赛克,学生更有兴趣,对学生更有价值。

2.借用实物再现,让实物暗箱透明化

白炽灯内部结构的实验教学例子。

3.巧用模型模拟,让抽象问题具体化

用汽球当肺的模型,可改进一下。模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4.利用生活废品,让实验材料丰富化

一篇报道,垃圾堆里的教师。废弃的材料都是实验材料的原料。平时做个捡拾者。

5.运用直接对比,让繁琐数据现象化

小车速度快慢的比较,两部同时。降落伞同时放。一些图。

听孙老师讲述他2011年上降落伞的课例。我听到了微课如何帮忙突破难点,看到了一位年轻科学老师的尝试与创新。

心脏模拟器制作,只需两根笔芯、一个小瓶和两根管子。

火山模拟器,一步步改进,可视化。再改进,做的时候拍或录下来,分析讨论时可用。

创新的来源:孩子的困难在哪里?老师要去试水。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要学生学会→学生“会学”


实验教学相关原则: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德育性原则

实验教学价值导向:基于课程性质;符合课程理;培育科学素养;突破实验难点;满足发展需求;关注实验成本。



接下来是《小学科学实验技能》,也就是挑战环节:动手做→利用提供的器材制作热气球,让热气球制空时间至少停留8秒钟。

我们移步体育馆,领材料、设计、尝试……

我们组讨论后觉得,为了让热气球能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尽量长,一是要气球里的空气尽量热;二是气球在空中散热要尽量慢;三是使气球尽可能地保持平衡。(我们的想法对吗?)

为了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把袋口平分为4段,在袋口确定了4个点,用胶带粘贴,使带口缩小,又能保持平衡。

我们想过加一个圆筒,加热时让热量尽可能地到气球里。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就先试验了。

第1次试验时,平衡度不是很好,找了一下原因,把4个角弄得更平整了一些。再试验,平衡度不错,而且能在空中停近十秒,只是感觉热度不够大。

后来我们想把主办方提供的装废器物的瓶子拿来制作导筒,在底部剪一个口,套上酒精灯,在下面再剪一个口可以通风。想着这样加热能否快一点?想到就做。

开始动手时,孙老师已宣布要比赛了。我们最后决定三个人先加热。另一个人继续按设计剪,等剪好了再套下去。

酒精灯来回一折腾,娇嫩的垃圾袋一不小心就被火焰"吻"了一下。急着往上放,加的热度不够,往上升,失去了平衡。所以第3次的效果还不如第2次。

不过所谓的实验,应该就是在设计、试验与改进中慢慢提升吧。而且这种提升不一定是直线的提升。还有可能是螺旋式的提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