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①于诸侯,皆受金于府②。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③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④由而黜赐焉。乃知⑤人之为善,不论⑥现行,而论流弊⑦;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⑧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⑨足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注释]①臣妾:指服贱役的男女;奴隶。②府:指国库;府库。③适己之行:指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④取:赞同。⑤知:识别;辨别。⑥论:考虑。⑦流弊:行为后续的不良影响;后遗症。⑧流:指后续影响。⑨节:事项;方面。
[译文]什么叫作是非呢?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服贱役(奴隶)的,如果有人将他们赎回,都可以领取国库发放的补偿金。端木赐赎回人后却没去领取补偿金。孔子知道后心情不愉快,说:“赐,这错了!凡圣贤做事,能够移风易俗,而且正确的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只是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取补偿金就是贪财,那么人们怎么会相互救赎呢?从今以后,人们不再在其他诸侯国赎回鲁国人了。”仲由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用一头牛作礼物答谢他,仲由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今开始,鲁国会有更多人会拯救落水的人。”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端木赐不领取补偿金是品行高尚,仲由接受了牛是品行低劣。但孔子却赞同仲由的做法,而贬斥端木赐的做法。由此可见,辨别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考虑当前的行为本身好坏,而要考虑行为后续的不良影响;不能只考虑短期作用,而要考虑长期影响;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要考虑社会影响。
当前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然而它的后续影响完全会害人,那么看似善事,实际不是善事;当前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不好,但它的后续影响完全可以救助他人,那么看起来不像善事,但实际是善事。然而这些只是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讨论罢了,其他的如:看似符合道德规范,实际并不符合道德规范;看似符合行为准则,实际并不符合行为准则;看似诚信,实际并非诚信;看似符合“仁”的道德观念,实际并不符合“仁”的道德观念。这些事都应该慎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