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1,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文:什么叫是?什么叫非呢?春秋时期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的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的,做奴仆的鲁国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金。有一次,子贡把被俘虏的鲁国人也从别的国家赎回来了,当官府给他奖励时,他却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地说:“子贡做了好事,不接受赏赐。这是圣人之举呀,圣人做事目的是要去移风易俗,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百姓们做榜样,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子贡的做法就是向百姓表明,如果领了奖励金就是不高尚的人,那么谁还愿意再去花银子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被诸侯赎回自己的国家了。”
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的家里就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就接受了那头牛。孔子知道了,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一头牛的谢礼是不好的,但孔子却赞赏子路而批评子贡。由此可知对于人们所做善事的评价,不是要考虑现在的行事而是要考虑长远的结果;不是要考虑一时的效果而是要考虑永久的影响;不是要考虑自身的名誉而是要考虑天下的风气。
现在的做的事儿看起来虽然是好的,但其延续下来的结果却是对大众有了不好的引导,那就是表面看像善事但其实却没有起到好作用;现在的所做的事,看上去虽然不是太好的,但它在今后对大众的引导却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表面看似乎不好的事,实际上却是好事。
然而,这也只是就其中的一方面来讨论的,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事像是不讲义气,但其实是有很友善的,有些事像是无礼但其实是有礼的,有些事像是不诚信但其实是诚信的,有些事像是不仁爱但其实是仁爱的,对这些事情的判断,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