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冷山》,据说是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得过一个畅销书奖,看过之后一头雾水,窃以为原小说的水平差强人意。
哈代的书确是经典,荒原在他的笔下颇具魔幻色彩。极轻巧的笔触写出了荒原的厚重,笃悠悠的情节对比着荒原的凝固。真实的人物生活在半真实的环境中,也沾染了一点天真的色彩——他们认命;他们挣扎;他们和荒原合而为一;他们自以为适应荒原,却被荒原彻底抛弃。这里的荒原是独一无二的,但类似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荒原。它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地方。
哈代写出了新经济对古老社会的冲击。从哈代的时代起,这样的冲击从没有断绝。我读的是张若谷老师的翻译版本。
在正文开始前,张谷若老师用了将近10页的内容介绍当时的背景,荒原的气候等等小说的背景因素,经过推理将爱敦荒原定在了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主人公尤苔莎,一位美丽,叛逆的女人,与荒原其他人不同,她受过教育,见识广,是从海滨城市回来的女性。她不满自己在这种地方度过余生,于是她靠近荒原上最有希望离开的人韦狄,想要通过韦狄离开,但是韦狄在最后选择了与别人结婚,但心灰意冷的尤苔莎得知从巴黎回来的克林,又转换了目标。与克林结婚后发现克林并没有想要离开荒原的意思,并且得知韦狄获得了一大笔遗产,她选择与韦狄私奔,但是当天晚上天降大雨,尤苔莎不幸溺死在湖中,韦狄为了救她也死去。
很戏剧性,但是很符合哈代的宿命论。
在尤苔莎出场时有一句介绍,我认为这句话是本书的关键 “她的身影与荒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哈代已经暗示了读者,尤苔莎与荒原是不可分割的,何来逃离这一说?所以她在城市里生长一段时间后仍要回到荒原,也映照了书名还乡。她和韦狄反抗自己的宿命想要离开这里,明明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是却死于这种奇葩的原因。这就是哈代的用意,越是奇怪的死法,越能表明天命的不可违抗,也就是哈代的宿命论。克林为了改变荒原得了眼疾,而乖乖的遵循自己命运红泥匠娶到了自己爱的人。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尤苔莎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离开。这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老师在序言中提到过,我查了查。小说发布于1878年,哈代用的是旧社会的眼光去塑造尤苔莎这一角色,那时的女性并没有独立这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