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想吃新疆的薄皮包子了,于是打开了京东的网页搜一搜、瞧一瞧,然后又默默地把网页关掉。
看了一下网上的价格,所谓的正宗的新疆原产地薄皮包子(没有京东自营店),快递过来,最贵的一个包子要25块左右,最便宜的也要16块。新疆这么大,我只去过喀什,除了第一想念的羊肉抓饭,第二想念的就是薄皮包子。但作为长期不包邮的全国第一大省(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新疆就166万,占了六分之一),要能快递过来,品质能不能保证还不敢说,哪怕是冷链加真空包装,肯定口感也还是有差别(据说螺蛳粉没差别)——当然,价格上,新疆喀什地区,路边摊,2块5一个。
第一次吃是在喀什市的汗巴扎(类似于特色产品和美食街),当时是刚在喀什的酒店安顿好,肚子饿得狠,一直忍到在汗巴扎的警务点办完“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前往塔什库尔干县要用),实在扛不住,立扑隔壁的小吃摊,来了两个薄皮包子。
老饕陈晓卿在美食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喀什篇)里,问他的当地人朋友“如何评判烤包子好不好吃?”,朋友简单回答五个字:“看肉多不多。”
薄皮包子,同理。
喀什的美食路边摊,总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卖货的新疆大叔(或着小帅哥),面对路过的行人,总会很职业地吆喝,身边总会有一个同伴(或者就是吆喝者本人)在默默地进行美食烹饪。就卖薄皮包子来说,一般都是一个遮挡街上灰尘的玻璃橱柜,柜里面一大盘切小块的堆成小土丘状的碎羊肉,一大盘面皮,师傅就在站在那里现场包包子。
我是眼睁睁地看着师傅把厚厚的羊肉块塞进包子皮里的。看似简单粗暴,其实粗中有细。首先面皮肯定是要事先擀好,包起来褶子还要美观,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腌制好的羊肉块狠狠地往面皮里塞;另外按照灌汤包的原理,馅料中似乎还要加入羊皮冻,这是一种富含胶质的物质。当皮冻在冷藏状态下凝固后,加入到馅料中,然后在蒸制过程中融化,会形成丰富的汤汁。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蒸好的薄皮包子(有我的大半个手掌这么大),还没开始吃,一股羊肉的芳香感觉就是从蒸熟的面皮里挤出来似的,迫不及待地往鼻子里钻,口水就很不争气地从嘴里流出来了。
如果说香味是先头部队要先去占领食客的鼻腔,那一口下去后的第一主力部队就是那流入口中的羊肉汤汁了,主力部队冲得太猛,一不小心还会从嘴里漏出来,流到嘴边,滴掉盛放的小碟子上——汤汁带油,但就是不腻,伴着香气一口吸入喉咙——想象一下吧,你体会过用带着香气的羊肉汤润喉的感觉吗?
紧接着再一口,就是肉了。陈晓卿说“如果肉少,第一口没吃到,第二口就过去了……”,但肉多,一口下去,就被你抓到了,香、嫩、有韧性,带着点羊肉特有的嚼劲,还没有膻味。蒸熟的羊肉是浅灰色的,当然你还来不及看,就把肉包子里的羊肉先干掉三分之一,回过神来再看看剩下的肉,怎么还有这么多?刚才吃进去的那些肉已经很多了,是幻觉吗?你不由得用力夹一下包子,把剩下的羊肉从包子里挤出来,一探究竟。于是乎,剩下的羊肉主力部队就被你展示在小碟子上了——其实你也不想多看,用筷子一撩就是一小份,就着包子赶快往嘴里塞——主力部队怎能逃脱嘴巴这块高地?不小心脱离了阵地怎么行,敌人我就决定再帮一把,重新把他们送回到嘴里去……
最终,一份晚餐,薄皮包子我吃了两个,后来第二次吃早餐,我吃了四个。去一次新疆,变成肉食动物不说,饭量还长了。一心想控制身形的我,好奇怪的,这段时间总没有啥负罪感,总觉得这里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及神奇的地球经纬度,一定会让暴饮暴食的我保持良好身材。我总能说服自己——呀,我怎么这么不争气,为什么不再多吃两个……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纪念一下我最喜爱的新疆薄皮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