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面食。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南征孟获回师朝廷是在泸水用“蛮头”祭鬼神的故事,应该就是包子的起源了。时至今日,在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到处都能看到包子的身影,祖国的西北边陲也不例外。在这里包子得到了全新的演绎,在新疆特有的馕坑里制作的烤包子更是成了蜚声遐迩、远近闻名的“网红”美食。但由于个人厨艺有限,在加上设备严重不足的原因,对于烤包子而言,也就是只会吃了。但是幸亏还有一种我又会吃又会做的美食——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是新疆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当然我也是它坚定的拥趸者。但是由于油水太大的原因,现在也很少吃了,不要迷信洋葱可以降血压降血脂的说法,至少我周围的民族朋友十个至少六个有三高症状,不过偶尔解解馋还是可以的。主材就是羊肉和洋葱了,必须要加入的是羊尾油,否则的话不但味道会大打折扣的,吃起来也没有类似“灌汤包子”的那种感觉了。所以,品尝薄皮包子一定要耐得住性子,等着吃刚刚出锅的,撒上少许得黑胡椒后,就可以立刻享用了。至于那些放凉后经店家二次加热后的,口感、味道不说也罢。
在最初的时候我只是在餐馆里将薄皮包子和抓饭一起吃过,也就是新疆人常说的抓饭包子了。后来有一个要好的同事阿布都克里木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时,应该是选料精良的原因吧,比各知名餐馆里更为可口的包子再一次坚定了自己加工美食的决心。也就是这一次我才第一次尝试将薄皮包子放在馕上面的吃法,或许是起源于应对在游牧过程中餐具缺乏的状况吧。刚烤出来又热又脆的馕饼子和香喷喷的薄皮包子简直就是绝配了,特别是包子里流淌出汤汁浸润后的馕饼更是别有滋味。从这以后,包子就馕也成了我的喜好之一了,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新疆的馕一定不要放在蒸锅里加热,那样会和皮条一样口感,还不如吃凉的呢。
其实薄皮包子还有一种特色的做法,当地人叫葫芦包子,维语称之为卡瓦曼吐。其实无论是葫芦,还是卡瓦,说穿了就是南瓜的意思,至于网上所说的卡瓦是新疆特有的作物之类的话无非就是以讹传讹罢了。不过可以想象的是,那香甜的南瓜汤汁配上喷香的羊肉,应该是所有的女士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吧。
有一年我派驻在以维族居民为主的社区开展工作,见识了薄皮包子一种“最污”的吃法。有一个居民热情的请我到他家里去做客。他的“羊杠子”(媳妇)做了两种薄皮包子,手艺确实不错,尤其是她做的蒸熟以后南瓜包子,黄澄澄的颜色透过被羊油浸透成半透明的面皮愈发显得诱人了。即使是不太喜欢吃南瓜的我,也不假思索的吃了几个。但是男主人玉苏甫吃包子的样子确实是不敢恭维了。只见他分别夹了两种包子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用筷子将它们全部捣碎,搅拌了几下就端着盘子拨拉到嘴里大口的嚼了起来。看着我不解的目光,玉苏甫大声的解释道:“这样子吃起来歹得很——不信你也试试?”看着他那“煮鹤焚琴、牛嚼牡丹”似的吃相,我笑了笑就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至于薄皮包子的做法其实非常之简单。一是羊肉羊油洋葱切丁,加盐、黑胡椒粉和少许的水调匀;二是面粉加少许盐,凉水和面,擀成饺子皮两倍那么大,包成鸡冠型,蒸2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