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家长身处家庭,孩子置身学校,看似分属两个独立场域,但家校共育实则至关重要。我们应将家长发展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使其成为教育工作的有力辅助。那么,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关键在于理解与共情,要与家长站在同一情感维度,去感受、理解并支持他们。
事实上,为人父母堪称世间最具挑战的“职业”。无论年龄长幼、学历高低,家长们在育儿之路上往往缺乏系统指导。大学尚未开设专门的“未来父母课程”,这使得每一对年轻父母都是“新手”,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因此,许多家长虽主观上期望成为合格父母,但客观上却在育儿方法上感到迷茫,常常只能凭经验行事。此时,他们迫切需要专业老师给予真诚的帮助。唯有让家长切实感受到老师的诚意,他们才会欣然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
作为教师,我们应主动理解家长、与之共情。唯有如此,家长才会与我们达成情感共鸣,积极支持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如何实现理解与共情呢?其一,教师应频繁向家长传递积极的沟通信号,而非偶尔为之。借助微信群、QQ群或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渠道,持续向家长传达积极信息。例如,当家长向老师倾诉孩子在家写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时,老师不应指责:“您的孩子自觉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您在家若不加以训练,怎么行呢?”
虽然这番话或许属实,但家长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老师可以这样回应:“我虽不敢保证一定能帮到您,但定会竭尽全力。”这句话至关重要。家长听到后,会明白老师在主观意愿、情感态度上都愿意伸出援手。这意味着老师与家长站在统一战线上,如此回应岂不更好?我们虽不能保证将每个孩子培养至最优,但会倾尽全力。毕竟,教育并非万能,学习也需要一定天赋,仅有努力是不够的,对吧?有时,即便老师付出最大努力,孩子的成绩仍未显著提升,但只要老师言辞得当,家长也能理解这并非老师的懈怠,而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便不会归咎于老师。如此,家校之间的矛盾便不易滋生。我们虽不一定能完全达成家长的期望,但一定会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与努力。
部分家长的期望较为单一,例如“希望孩子在半期考试中跻身班级前 20 名甚至前 10 名”。然而,我们并非每次都能达成家长的目标。毕竟,每个班级都有更为优秀的学生,部分孩子即便全力以赴,也难以超越他们。但我们必须让家长满意,这份满意体现在何处呢?即便孩子的成绩未能达标,但倘若其行为习惯得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心态更加积极向上,整个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家长亦会深感欣慰。他们会说:“瞧,虽说孩子的成绩尚未达到预期,可在其他方面已然取得显著进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孩子成为优秀人才只是时间问题。”如此一来,家长的期望便不会落空,不是吗?我们应当运用“不一定,但一定要”的沟通模式,向家长传递积极信号。老师们务必牢记,频繁传递此类信号,定会赢得家长的好感。
当然,难免会有少数家长不接受这种方式。但我们不能因个别家长的不配合或刁难,而否定整个家长群体,您说是吧?我们始终应秉持积极的方法。
其次,要善于与家长共情。具体该如何做呢?我们需常用以下句式。部分家长有时会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心生厌烦、抵触甚至抗拒,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如今的教育给家长增添了诸多无端的事务,他们的烦恼可想而知。我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与家长接触频繁,对此感同身受。我甚至常想,若我身为家长,有时也会忍不住发火。所以,我们理应与家长共情,您说对吗?
当家长在群里抱怨老师和学校,提及自己身为打工人的不易,以及老师频繁布置任务时,我们切勿急于反驳。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我完全理解您作为打工人的艰辛,我钟老师同样在职场中拼搏,大家都并非命运的宠儿,为了生计奔波着实不易。”如此表达,后续问题的解决便会轻松许多。我们要理解家长对中年危机的担忧,以我所教的初中生为例,他们的父母大多步入中年,面临着诸多危机,如裁员、公司倒闭以及经济形势不佳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等,这些担忧与恐惧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理解。我们也要理解家长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不少家长的父母是农村老人,缺乏社保,医保报销比例较低,他们不仅要承担自身的生活开销和孩子的教育费用,还要赡养老人,尤其是老人医疗费用高昂,其艰辛不言而喻。我们还要理解家长每日被信息轰炸的困扰,班主任常需在群里发布各类信息,有时一天多达三四条,家长们着实烦恼。他们既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又不堪信息的频繁干扰,这种两难处境我们应当理解。此外,我们要理解家长面对孩子课本时的无力感。就我而言,虽身为语文老师,但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若学生向我请教问题,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家长们毕业多年,知识遗忘亦是常事,他们的无力感我们感同身受。
上个学期,我因接到德育处、安全办等多个部门的安排,接连在家长群里发布了3条信息,并要求家长完成相关事项或阅读内容,家长们难免心生厌烦。有一位家长一时情绪失控,在群里对我进行了指责:“我们家长每日辛苦挣钱,你们老师却总给我们添麻烦。”其实我也很无奈,这些信息和任务是必须传达和完成的。面对家长的情绪崩溃,我并未生气或激化矛盾,而是立刻表达了理解:“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被信息轰炸的困扰我感同身受,其实我转发这些信息时也颇为烦恼。”
说实话,大家每日睁眼便为生计奔波,我作为职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近年来,我们在追求经济保障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工资不增反降,生活实属不易。既然大家处境相同,我有个提议:在忙碌三小时后稍作休憩之际,能否抽出三分钟帮我完成一些事情?您想,若能协助我处理好事务,我便能投入更多精力助力孩子成长。孩子取得进步,您心情愉悦,工作起来也会更有干劲,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如此一番沟通,家长的怒气瞬间消散,当即向我致歉:“不好意思,钟老师,我刚刚并非针对您,只是一时心烦。”见此情景,其他家长也纷纷鼓掌,称赞道:“钟老师说得在理。”我顺势说道:“各位家长,我常言会关爱每一位学生,如今我想补充,我同样会关心每一位家长。”
从现在起,咱们班级群可以成为大家释放情绪的空间。无论工作压力还是生活烦恼,都可在此倾诉。请放心,我有足够的能力与胸怀接纳大家的情绪,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此表态,让家长们倍感安心。这件事充分说明,与家长沟通需秉持共情之心,多用“理解您”的表达方式。
再者,我们要善于为家长提供情绪价值。具体而言,一是要接纳家长的情绪,二是理解并认可他们的感受,三是适时给予安抚,四是与之共情,五是合理提出要求。或许有老师会质疑:“我们能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已属不易,为何还要兼顾家长?”实则不然,作为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这是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维护教育尊严的要求。
试想,若我们并非教育从业者,如菜市场的商贩,或许无须如此。但我们身为教师,即便房产销售人员都懂得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以促成交易,我们又怎能忽视这一点?所以,为家长提供情绪价值是我们教师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