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常常听我们老师讲:“你们要好好珍惜高中的友谊,大学是很难有所谓的友情的。”高中的我一心扎在学习,从未思考过这句话,到了大学伊始,也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而真正懂得了这句话,是在仲恺渡过的第二年的时候。
为什么说大学就很难有所谓的友情?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解释,其中也不外乎以下这几种:
我们只是一起上课的陌生人
如果说高中同学是共同奋斗的战友,那么我觉得大学的同学大概就是一起上课的陌生人了吧。我们每天循规蹈矩地到达同一个课室,听同一个老师授课,记着一样的笔记;我们知道知道对方的名字,知道对方的家乡,甚至对对方的家庭都略有耳闻,但是,仅此而已。或者是下课后的匆匆离去使得我们如此的陌生吧。

以后总会离别,何必倾注心力
大学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学四年以后,一部分人会选择留在广州,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一旦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城市,或许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两条再没有交叉的直线。我不愿看到曾经拥有的友情,慢慢败死在时间,距离,工作,社会等等的障碍之中,如果这样,那我宁愿从头就没有和你做过好朋友,那么我就不会因为最后的形同陌路伤心了吧。
刚好,我只是这时候需要你了
我离开了我的假期,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上大学,遇了事,受了委屈,能和谁说?这时候,你出现了。好像我从前没有和你那么好,但是这一刻我又十分愿意向你倾诉那些在学业上的挫败、爱情上的挣扎、社团事务的繁忙、人际的复杂。在我最需要人倾诉的时候你出现了,这一刻,我无比需要你,无论这个人需不需要你。但是当我倾诉过后,生活一切归于平静,我又觉得与你没什么好说的了,甚至有一点让你知道我懦弱一面的恼怒。谢谢你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但是只是那一刻需要而已,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收获友情的原因。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刚进大学的两个女生,对大学的一切都十分陌生。或者是这种“同病相怜”的默契,使得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嗯,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谈那种。但是后来,这两个年龄相仿、成绩相仿、形象相仿甚至连家庭都相仿的好朋友,第一次碰到了最现实的问题。院里只有一个保研名额,到底应该给哪个女孩?像所有电视剧演的那样,B为了争取保研名额,在老师面前诋毁A,而善良的A,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努力学习,准备和B公平竞争。故事的最后,毫无悬念,善良的A被朋友B背叛,B成了赢家拿到了保送名额。被伤害过的人,很难再相信友情了吧?

你和我没办法成为朋友,有太多的原因。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习惯性对人们保持一种“自卫”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的表现就是“生人勿近,熟人自重”。或许是长大了,或许看过了太多的背叛,我们总是想要等着别人主动向我们展开心房。在别人主动交心,在对方恨不得把一颗心都挖出来给你证明的时候才愿意接纳对方的友谊。但是别傻,连电视剧都已经不走这套路了吧?在大学并不是没有真正的友谊,但是更加需要我们去踏出第一步。“你好,我记得你是我们的XXX吧,要不一起吃个饭吧……”“喂,xxx,我明天准备去你那边,做个导游不?”“哎,工作不太顺利,我们一起旅游放松一下吧。”“我上次和你说我…,现在…”
我很喜欢《我的黑色礼服》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四个在戏剧院毕业的无话不谈的女孩的友谊故事。某一天,被星探相中的A,出道成了大明星。这个虽然漂亮却是最不学无术的女生,成为了她们之中过得最好最耀眼的人。而作为朋友,其他三个女孩却并没有为他很高兴。在我暗自嘲笑女生脆弱的友谊时,故事的结尾,这四个女生却峰回路转的和好了。女孩们之间那些微妙难言,粗粗细细的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她们喜欢没事粘在一起,善意的开开玩笑;也会彼此体谅,时常感怀;看似亲密无间,一团和气;偶尔又难免争风吃醋,暗自较劲…

大学并不是没有可靠的友谊,毕竟那些看似很对的暗黑道理,总有人能够用无畏主动的行为推翻它。大学不是没有所谓的友谊,你不想踏出的第一步,还有你把友谊放大并且重要化才是你没法和别人做朋友的真正原因。
大学的我们,不完美的我们,可以各有各的精彩,凑在一起,欢乐有时,争吵有时,和好有时,伤心有时,一起艰难地经历迷茫彷徨,敏感脆弱的成长阵痛,最后发现,城市可以辗转几座,爱情可以经历几次,惟有某些朋友们,还在你的身边,今后也会陪你走下去。
也许她们没那么懂你,也许她们会忘记你的生日,也许她因自己的急事暂时忽略了你;你们今后仍会为鸡毛蒜皮小事斗嘴吵架,为对方比自己的优秀而心里酸溜溜,为冲动说出口的伤人话语而后悔不已,谁让我们是人类呢,人类难免都会爱自己多一点点。
不过如果她是真心在乎你,比如会为你的遭遇着急上火,忧心忡忡;会在争吵后致气的同时,又深深怨恨自己直来直往的小脾气;会在愤然转身离去后,期待着你的原谅;还有即使她自己再忙,就算帮不上你什么忙,但心中对你的那份牵挂可以让你感受到,你不是孤单一人。
和朋友在一起的所有琐事,因为所有这些微不足道,不太完美的小事,我们的回忆反而变得不可磨灭且更有意义,其实谁也说不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