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李兴福老师解读央视纪录片《镜子》交流实录(1)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教育专家李兴福老师,为大家解读央视纪录片《镜子》。

《镜子》由央视《天网》栏目组历时十年酝酿策划、两年拍摄制作完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纪录片。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部纪录片展开交流,首先想请教李老师:央视为何耗费大量精力制作这部纪录片?它的意义是什么?

李老师:摄制组常年在基层采访,始终关注教育问题。自关注教育之初,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目标—— 拍摄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机构教育的纪录片。正因为对 “真实” 的追求,才需要漫长的酝酿与策划周期,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核心意义所在。

这部纪录片确实真实反映了中国家庭的教育现实,同时也呈现了学校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现状。2017 年 5 月影片公映后,在全国教育界引发强烈反响,甚至出现不少批评声音。李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老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部分观众或教育研究者误解了央视制作这部片子的用意。他们认为央视推出的内容就该是“可直接学习的范本”,

但这部纪录片并未提供明确的“学习模板”,便觉得片子 “没用”;还有人因影片涉及纽特培训学校,就误以为央视在为该机构 “背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央视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如实采访,从未为任何教育机构刻意宣传,即便机构本身优秀,也不会偏离 “真实记录” 的初衷。

那从您个人角度出发,如何评价《镜子》这部纪录片?

李老师:我们在给家长讲课时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单纯通过幻灯片讲解,家长印象不深,难以真正理解教育理念。但《镜子》不同,它真实呈现了多个家庭的教育场景,挖掘深度足、内容概括全面,能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收获远超普通课堂,甚至能推动家长主动改变教育方式。所以我个人对这部片子情有独钟。

在正式解读影片前,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影片播出前的背景。影片制作期间,两位导演(卢导、范导)对片子寄予很高期望。尤其是卢导,他曾纠结“该给家长传递什么”—— 他本想提供教育方法,但自己并非教育研究者,担心方法不当;后来又考虑邀请教育专家解读,却怕解读偏差误导大众。最终他决定 “不设观点,只真实再现”,在访谈中明确表示:“片子仅呈现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让观众自己判断、寻找解决办法。”

卢导还提到一个细节:片子完成后曾给俞敏洪先生观看,俞敏洪认为“影片反响不会很大”。他的理由是 “片子拍得好,但中国家长有不主动学习的特点,即便看了片子,也不会深思自身问题,更不会改变”。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如果孩子真的出现问题,家长其实愿意花时间、花钱去解决,关键在于片子没有提供具体方法,且训练营老师提出的方法又不够可靠,这才让俞敏洪先生觉得片子 “作用有限”。

也正因如此,我多次专门给家长做现场解读,有时会讲一整天。毕竟这部片子前后花费12 年(十年酝酿 + 两年剪辑),若家长无法从中获取实用的教育知识,实在可惜。此外,范导在影片播出后也很失望 —— 不少人发帖攻击片子,他认为家长没能理解片子的用意,这与他的预期差距很大。今天,我和重耳老师一起解读《镜子》,也是希望能解决卢导、范导的顾虑,让更多人真正看懂这部片子。

接下来,我们先一起观看影片片段。(影片播放环节)

(影片播放开头:培训学校校长组织孩子排练结业典礼)

主持人:影片开头呈现了培训学校校长组织孩子排练结业典礼的场景,校长提到“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演出,告诉家长‘孩子本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家长’”,还让孩子用老师写的台词展现自己。李老师,您如何看待这段内容?

李老师:从校长的表述和孩子的台词能发现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仅靠戏剧表演就 “定义为没问题”。孩子需要对自己的问题负责,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家长。当然,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问题,但孩子若不主动改变,只靠台词 “证明自己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影片播放:家长接孩子环节,工作人员清点家长人数)

主持人:这段画面里,家长接孩子时的状态很直观,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很复杂。李老师,您觉得这种“复杂” 源于什么?

李老师: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十几年里,往往会被折腾得筋疲力尽,面容憔悴。如今孩子在训练营待了81 天,家长既期待孩子有所改变,又担心 “训练是否真的有效”,这种 “期待与怀疑并存” 的心态,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复杂。

(影片播放:孩子演讲片段,内容为“自己曾是听话的‘好机器人’,后来‘感染病毒’不听使唤,家长删除所有程序”)

主持人:这个孩子用“机器人” 比喻自己的变化,从 “听话” 到 “对立”,您如何解读这段演讲?

李老师:孩子的比喻很形象,他提到自己“曾经听话、各方面都好,后来变成问题孩子”,结合常见情况,这类孩子走下坡路,大概率与沉迷网络游戏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所 2012 年就公布过 “网络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大脑功能受损” 的研究结论,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也明确 “网瘾属于精神类疾病范畴”。但这些信息并未在全国广泛宣传,很多家长并不知晓。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阻止定义:网瘾是精神病。

目前我国有1000 多万网瘾孩子(现在估计有5000万),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很大。一旦孩子受网瘾影响,不仅无法正常学习,人格还会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出现抑郁、狂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出现砸家具、打骂父母和老师、与家长老师对立等行为,严重阻碍教育开展。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家长和学校都逐渐重视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行动—— 今年 4 月 24 日,教育部公布将在全国学校普查网瘾孩子数量;六一期间,八部委联合发文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这说明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

(影片继续播放:家长对孩子说“再不要上网了,上网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会左右你的思想,要改正不良习惯,不自暴自弃,勇敢走出阴霾”)

主持人:《镜子》历经12 年制作,作为国家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若能边播放边为家长解读、深度剖析,或许能更好地实现范导所说的 “向父母展示孩子内心世界” 的目标。刚才孩子提到 “自己是机器人,程序无法修复”,这背后其实也藏着孩子对教育的困惑,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更多影片内容,进一步挖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3日 《胡阿姨的花园》影评,2015年影院观影第146部。看上去是一部很散的纪录片(拍摄了9年时间),但当在影院...
    可爸亮阅读 19评论 0 0
  • 2025.10.23 最理想的老师 当年我最想当老师, 当个能左右学生命运的好老师。 这个鲁西南大野泽遗址上的村庄...
    滇海传奇阅读 929评论 1 8
  • 小孩班上数学老师的替换已尘埃落定,学校返聘了一位刚退休的老师,姓李名英。 大姓的人,一般都很厉害。从古至今,随便一...
    追风筝的人y阅读 1,033评论 1 17
  • 前天第35期家庭教育导师班开课了,王纪琼院长一开讲,我就觉得有了一点底气,尤其是“我好了,我全家才能好,我好了,我...
    后半生清醒阅读 37评论 0 2
  • 微光成炬,生命救赎——公益电影《向光花盛开》深刻而急迫的现实关切 电影《向光花盛开》今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各个电...
    笔力王永利阅读 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