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翻译成俗语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借用庄子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夏虫不可语冰”,再说的直白点儿就是,说了你也听不懂,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个人不管活得有多久,都希望身边有那么几个随时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吧。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恐怕都很难得到满足呢。
我在以前的培训班上,曾经和我的学员做过交流,就是在一个人庞大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能够产生最小沟通隔阂,得到最大、最好沟通效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真的,没有例外,几乎所有的学员告诉我的都是同样的答案,那个社会关系就是你的朋友。
你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最近的几类关系无非是你的亲人(出或不出五服的)、你的爱人(前任、现任或可能的话后任)、你的孩子(亲生或认养)、你的朋友(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你的同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更高学历层次)、你的同事(前任、现任或可能的话后任),他们无一例外都和你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那有没有可能,有那么一个人同时身兼多个角色于一身呢?
这个人是你的亲人,是你的爱人,是你的同学,更可贵的是,TA还是你的朋友。
必须有这种可能啊,人生才会更精彩。
因为我的爱人就是我的同学,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啊。这种百年不遇的巧合确实发生了,我暗地里不知笑醒过多少回,哈哈。
当然,今天我绝对没有大肆晒自己幸福的臭显摆心理,我想说的是,我们有办法让一个你不想切断丝缕联系的人更多一些共同语言,更少一些交流障碍。
1.跨越代沟
老爸比我年长两个轮回,同是兔子,他那只老兔子就是一只倔兔子。
老爸嗜烟嗜酒如命。
他有一句名言,不让抽烟不让喝酒的生,不如让他痛痛快快地死。
你瞧,这么说话,谁还敢有下文啊,有下文就是不孝啊。
好吧,我对老兔子说,“老爸,不劝你戒烟了,咱定量行不?亲闺女真想多孝顺您老几年,您那老肺几十年烟熏火燎的,早就想罢工了吧?”老兔子呵呵一笑,这话听着顺耳,他也知道吸烟不好,也能乖乖少抽个一只半只了。
关于酒的问题,就不回忆老爸当年在酒桌上的神勇了。
可他毕竟奔七的人了,天天三顿酒的喝着,早晚会喝出问题来。
生硬地让他戒酒是万万不行的,他觉得自己还年轻着呢,一天三顿算什么,又不多喝(他每顿2两左右,加在一起也够他老肝脏受的)。
既然来硬的不行,迂回战术有时候会奏效的。
老爸特别迷信广告,这恐怕是他这个年纪的老年人的通病。他颈椎不好,自己按照各种广告的“指示”在药房买了N多药调理,都不见效。
我在手机百度上搜索“颈椎病与饮酒的关系”之类的文章,找到一篇声称一旦得了颈椎病必须要控制饮酒频率与数量的文章,特意晃到老爸跟前,专挑了最显眼的一小段让他看,他嘿嘿一笑,自己就就范了,“看来以后我得少喝一顿了”。
这样,老爸变成一天两顿酒,初战告捷。
上个周末,老爸来帮我侍弄菜园,又话里话外地说到一个广告上推广的产品,据说治颈椎有奇效,可惜就是太贵了,他那医保卡里的钱早已被他贡献给各大药房了,让他掏现钱又肉疼地舍不得。
我多聪明啊,当时就接招,“爸,只要好用,闺女给你买了。”
不想给这款产品打广告,毕竟,现在还不知道效果。
可在我把药交到老爸手里的时候,我是有附加条件的,“爸,人家药店里的‘医生’说了,吃这种药期间,绝对禁止饮酒,否则,药效就没有了。”
老爸那边异常温柔地对我说,“不就是3个月不喝酒嘛,好办。”
你瞧,他还是很惜命的嘞。
老人家都是吃软不吃硬的,都是得靠智慧去哄的。
所谓代沟,只不过是其中一方不愿放弃自己固有的立场,让其在无形中横亘了彼此的心,淡漠了彼此的情。
2.阅历互补
前文说到,朋友属于最少交流障碍的关系。
朋友之间多是平等相待,不会计较谁的年龄更长,谁的地位更强,谁的面子更大,谁的学历更高,谁的收入更丰,只会永远在你身边挺你。
朋友之间总会有唠不完的话题,共同语言颇多,永远不会担心出现冷场、无聊。
当然前提是朋友是在你心智成熟的时候交的,你有明辨真伪的能力,你能随时保持敞开心扉对TA。
仔细算一算,从你成年到现在,能经受时间之筛过滤的,依然陪伴(不是指地理上生理上的陪伴,是指心灵层面的陪伴)在你身旁的朋友还有几人?
TA能和你心有灵犀吗?TA能听懂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吗?TA能随时奉献TA的耳、TA的心对你有“求”必应吗?TA会因为时空的阻隔、阅历的不同而继续挺你吗?时过经年,TA的三观和你的三观还能保持合拍吗?
如果能,那真是人之大幸。
该惜之更甚!
3.成长是终生的事
我喜欢赵慕鹤老人(请自行百度搜索)不服老、永远拼搏向上的劲头。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像他那样,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乐于当一个好学生,乐于当一个思考者。
谁说成长是孩子的事情,它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今天的你和昨天相比,今年的你和去年相比,如果只是生理上有了些些变化,比如皱纹多了一条,腰围长了一圈,头发白了一点,腰肢弯了一截,心理阴暗一层,那和我老爸所说的那句至理名言相比有甚分别。
老爸说的那句话不太中听,“就怕你每天都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
话糙理不糙,观察一下自己周围,是不是有好多人都只是乐于当一个“造粪机器”呢?!
和这个世界保持最佳联系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不断丰富自己吧。
这个丰富是读万卷书的辛苦,是走万里路的艰难,是阅人无数的智慧,还有高人指路的幸运。
如果有这些,还用担心和他人不在一个频道上,词穷、耳赤吗?
还用担心,虽然TA只是一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从来没有看到过冬天的冰雪,而你是一个见过四季变换,领略各种风光的“高人”,却依然可以和TA聊很多美好的东西呢?
成长吧,把自己当一颗树,一直吸取养分,一直扎根土地,然后让有缘人可以在你的树荫下乘乘凉,在你造就的美景中做几次深呼吸,并说“活着真美”!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