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午利用休息时间工作室成员又一次集中研讨绘本教学设计,对两位年轻老师的绘本教学进行了研磨。就《逃家小兔》谈谈我们的研磨活动。
晏健云老师选择的是经典绘本《逃家小兔》,绘本讲叙了一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简单故事:
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天,一只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他要“跑走”了——尽管后来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他的叛逆或是遭遇了什么委屈,他不过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爱他——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机智而又豁达的妈妈,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而是欲擒故纵地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
晏老师围绕绘本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兔妈妈的爱。2.尝试用“如果···就···”的句式展开想象。3.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
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谈话导入——理解故事——语言游戏——谈话结束。
大家在讨论中提出,如果是中班的孩子,目标2能否达成;理解故事环节内容过多,小兔和兔妈妈均有七次变身,老师是否都要引导孩子逐一讲述,时间是否够。
晏老师提出:她喜欢这个故事,每一个画面都不能删减,不然不完整。
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建议晏老师调整活动目标,设计三维目标:情感,认知,能力,调整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环节上,结合目标重新设计:首先引导孩子对前两幅图进行自主观察、猜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感知小兔和妈妈两次捉迷藏,兔妈妈对小兔的爱。
对晏老师提出的问题:绘本的画面都要保留。对此,大家提出了建议:
把小兔后面五次变身的画面集中放在一个图片上,引导孩子去观察、想象、表达,“小兔变成什么啦?兔妈妈要怎样找到小兔?”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这样环节更集中,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观察、想象与表达。
然后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小兔还会怎么变?兔妈妈要怎么找到小兔”,并结合游戏“捉迷藏”进行,两人一组,让孩子充分去想象和表达,进一步感受兔妈妈对小兔的爱。
在大家的集体讨论下,晏老师觉得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参考大家的建议重新设计活动,周五做现场教学展示。
结合今天的绘本设计研磨,我们觉得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力求做到动静交替,通过一些实操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实际感知,避免幼儿长时间单纯地听或说,从而不断增强教学环节的情境性和游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