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汉字之妙,写汉字之美
——识字写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融入分享
分享人: 河南 张志华
尊敬的刘老师,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这里是甲骨文的发祥地,也被誉为“中华字都”。每次站在殷墟的土地上,看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总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现在笔下的每一个汉字,都藏着三千多年的故事。今天,我想带着这份对汉字的敬畏与热爱,围绕郑桂华老师《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解析》这本书的第三章识字写字教学及汉字文化的融入部分,结合相关书籍的理论与课例,以及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和大家做个分享。不当之处,恳请刘老师和各位学友多多指正。
一、说三道四,让识字内涵和价值深入人心
1.关于识字教学的内涵和基本教学目的,郑桂华老师提出三点: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字,作为读写的基础。小学阶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字典辞书,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通用字和其他生字。
三、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学会思维拓展和举一反三。为后续学习和语文素养积累奠定基础。
2.关于识字教学的地位和价值,郑老师提出了三个“是”和四个角度的基础性价值。
三个“是”:识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识字是语文“双新”改革关注的重要领域;识字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性保障。
四个角度的基础性价值:
[if !supportLists]1. [endif]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识字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体会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情感,形成文化自信;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学会认字是了解汉字含义以及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识字与写字是学生学会语言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从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识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4.从审美创造的角度看,汉字蕴含着独特的结构美、形象美、内涵美。通过识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方法为桥,让识字扎根生活土壤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重点。但长期识字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一线教师。不少有识之士在识字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诸多教学流派。关于识字教学的方法,书中提出以下:速成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注音识字法、提前读写法、部件识字法、意义分类识字法、循环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等。其中,集中识字和分析识字法是我们当下语文识字教学中常见的方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集中识字:是由张田若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侧重从字形入手,注重汉字字形的生成性特征,引导学生把汉字归类识记。
其基本特点是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为重点,识字暂时脱离课文,让学生在两年内学习2000~2500个常用汉字,然后再进行读写训练。优点是:依据汉字规律,把音、形、义有内在联系的字分为分别归类,集中编在一起,学生依据规律识字,举一反三,有利于识字能力的提高。任务集中,目标单一,师资量大,速度快。培养学生对字形的类别推理能力。
不足之处:忽视听说读写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学起来难免单调乏味,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容易回生,造成混淆。
[if !supportLists]2. [endif]分散识字法:侧重从字义入手,注重字义的情景创设,是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又称为随课文识字法。精髓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识字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把识字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平衡发展,以求取得多方面的成效。优点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既可保证识字质质量,又可同时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能随时感受到课文中规范化语言的熏陶。有利于把学生有利于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散识字法能够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激发学生的识汉字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这是分散识字法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分散识字法的主要局限:是不能像集中识字方那样,充分利用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对字形的教学容易疏忽。
[if !supportLists]3. [endif]语境识字法:
本书中郑桂华老师特别提出了语境识字法。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所谓“语境识字法”识字法,就是改革传统的由字引词的认知教学方法,将一篇课文所规定的新汉字融入相应的语境,特别是课文所建构的语境中,并且通过所需的认识方式来完成汉字形、义教学任务的学字方法。本文倡导的基于语境的随文识字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其基本要求和价值是将识字教学贯穿阅读的全过程。从识字教学的角度看,“语言环境”并不仅仅是指字词句段篇,还包括文中的插图、多媒体课件儿,以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说话、口语、交际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
基于语境的教学优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利用所学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拉近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在一种更加深入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汉字,拓展思维,体验文化,培养核心素养。
郑桂华教授在书中强调,识字教学应注重语境的运用。将新汉字融入课文等语境中,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字形、字义。比如教《秋天》时,“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句,结合树叶飘落的语境和简笔画,学生能直观感受“落”的动态,再通过造句“花瓣从花朵上落下来”,让识字与阅读、表达训练紧密结合,让生字在语境中“活”起来。
三、遵循原则,让识字教学科学高效
本书着重讲解了语境识字法。新版课标强调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识字的重要性。在语境中识字的教学实践应该坚持“24字原则”。
识字教学需遵循“合理分布,步步落实;针对特点,各有侧重;方法优化,科学记忆”的24字原则。
(一)合理分布,步步落实:将生字与阅读结合,分“记忆—理解—运用”三阶段落实。如学《小小的船》,先解决字音,再理解“弯弯”“闪闪”等词意并记字形,最后用这些词造句,让识字层层深入。
落实这个原则,方法有三:
[if !supportLists]1. [endif]概括性语境中做归纳
对文本内容做归纳概括。利于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本大意,利于相对集中学习一组生字。提供的概括性内容必须包括所学生字。
如:一上《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自读课文后,出示一道填空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概括性语境: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小画家们走了几步,在雪地上分别画了(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
这一概括性内容把5个分散在各处的生字得以集中,为学生又提供了相应的语境,有利于学生有效认读、记忆和初步理解。还利于把握感知整体内容,逐步形成概括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if !supportLists]2. [endif]提示性语境中做带动
提示性语境是指教师通过画面、关键词句或相应的句式来呈现文本整体或局部内容。教师将生字置于相关的提示中,通过“提示”所设计的语言环境组织相应的生字教学。
如:一下《树和喜鹊》。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12个,教师抓住“孤单”“快乐”这两个统领全文的生字新词,设计一个提示性语境:为什么树和喜鹊一开始很孤单,后来变快乐了呢?这样一来引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整体阅读;二来帮助学生借助文中的一些重要词句如“只有”“有了邻居”等理解生字新词“孤单和快乐”的具体意思,并在语境中有机落实另外两个生字新词“只有”“邻居”的教学。这样既带动了整篇课文的阅读,又将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
[if !supportLists]3. [endif]延伸、拓展语境中复现巩固
延伸、展语境指教师基于文本适度补充相关内容,以期通过与文本若即若离的语言环境设计,复现相关生字,达到巩固和夯实的目的。其主要呈现形式有四种:一是基于文本的合理想象;二是文本内容重组;三是文体的简单转换;四是与课外阅读相整合。
如:一上《比尾巴》,本课生字11个,学完课文后,补充朗读一段话,将原来诗歌转换成叙事性语段:猴子的尾巴长长的,兔子的尾巴短短的,公鸡的尾巴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扁扁的,松鼠的尾巴张开后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打开后最好看。学生在重组的语段中,巩固生字认读,又在朗读中积累句式发展语言,一石多鸟。
如,我曾在二年级揠苗助长一课中,把所有的生字融入一首儿歌当作,最后让学生吟唱巩固。就是由叙事性文章转换成朗朗上口的现代儿歌。
(二)针对特点,各有侧重:根据字的音、形、义等特点教学。对读音难以掌握的字——多读;对字形有困难的——多写多交流识字记忆方法;对构词率比较高的字——多组词扩词;对于意思难理解的字——多联系文章理解和多造句。像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多练读;复杂字“游”拆解笔画分析结构;构字率高的“木”字旁字通过组词积累;难理解的“思”结合课文情感造句理解。
(三)方法优化,科学记忆:用加一加、编字谜等趣味方法。如“日+寸=时”“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还可归类识字,像“跑、跳、踢”都是足字旁,和脚的动作相关,让记忆更轻松。
三、以美为纲,让写字教学涵养素养
写字教学不仅要写工整,更要培养习惯与审美。
• 姿势是基础: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平”,握笔做到“一寸、一拳、一尺”,从源头保障书写规范。
• 示范与细节是关键:教师需示范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比如写“国”字,示范方框方正、“玉”字居中,让学生掌握要领。
• 趣味激励促提升:通过“小评委”互评、写字比赛、展示优秀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教学有四大原则:一是关注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二是重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三是重视新起点教学。四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比如,我去年到乡村支教,接手一个四年级,发现有个共同特点,学生写字特别差。我从寒假开始组织了百日练字打卡活动。首先老师要以身作者,身先示范。看,这是我的百日练字本,这是一个学生的。虽然孩子们字书写程度参差不齐,但毕竟写一次有一次的效果,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吧。孩子们在学期自我总结时好多都说感觉自己的书写有进步了。
四、文化为魂,让汉字教学浸润底蕴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融入文化能让识字写字更有深度。
如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郑桂华老师提出八大建议:
1立足素材,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2挖掘素材,提炼汉字的文化内涵。3探究结构,体悟汉字的哲学意义。4分析造字之法,感悟古人智慧。5赏析汉字形体,热爱传统文化。6着眼字词联系流利的汉语魅力。7、创设实践环境,拓展文化功能。8、借助媒体技术,提升文化融入效能。
我想结合汪潮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例》中《汉字文化课,以及自己的实践思考,提出六个融入路径:
(一)追溯字理,感受造字智慧
教象形字“日”“月”时,展示甲骨文到楷书演变,学生能直观看到“日”像圆形太阳、“月”似弯弯月牙,感受古人依事物外形造字的智慧 。教会意字“休”,讲解“人靠树旁休息”,结合生活场景,学生轻松理解字义,明白汉字与生活的关联。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引经据典,体验汉字深邃
对加深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要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领略中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美丽,这也正是汉字文化传承所赋予教师的使命。
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描写,盘古倒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极。许多老师将“四极”简单理解为四个方向一带而过,甚至有的忽略不提。这无疑失去了一个让学生体验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机会,“极”本意是指房屋的最高处,也叫“脊檩”,“四极”是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意思为四根擎天的柱子,这显然跟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有关。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想象大地有四个角,四角各有一根大柱子支撑着天穹。《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瞧,多么丰富奇特的想象,断鳌足以立四极,斩断鳌的四足来做擎天的柱子。当老师引经据典的给同学们讲完相关的故事,还用担心他们不懂四极是怎么回事吗?在他们脑海当中,这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副历久弥新、挥之不去的生动画面,这正是汉字文化需要传承的。
(二)结合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内涵
春节教“福”“春”,讲讲贴“福”字倒贴寓意福气到、“春”字寄托对春天和新一年的期盼;端午教“粽”“艾”,说说包粽子、挂艾草的习俗,让学生在识字时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让汉字成为文化传承载体。比如教“粽”字,可结合粽子的形状、制作材料和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学生不仅记住字形,还知晓背后文化 。
(三)剖析汉字结构,体悟哲学意义
中国的汉字可谓是中华文明之母,汉字催生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更蕴藏着深奥的玄机,富含人生哲理。仔细品味,细细推敲,从中可以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来。”像“人”字,简单两笔,蕴含人与人相互扶持的哲理,一撇是左脚,一捺是右脚,只有一双脚都脚踏实地,一步步个脚印,才能行千里之远。一撇是肉体,一捺是灵魂;只有肉体和灵魂的结合才构成了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一边是生活,一边是学习,生活和学习相辅相成,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笔帮自己,一笔帮别人,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光;“休”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教“森”“林”,“森”是三“木”,让人联想到茂密森林,感受汉字以形表义、富有联想的特点,也体悟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
(四)借助汉字故事,增添学习趣味
汉字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汉字里面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汉字里有音,形义中包含着的故事如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稀字中有一个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飘散,另外加一只。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生动的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还有因此而留下的故事。比如这个妻。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儿一看,竟然一道题也不会。嗯,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儿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把戚字儿写成了戚。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在卷儿试卷儿上批到,既是中堂大人的亲戚,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榜了。
(五)关联生活场景,深化文化感知
教“家”字,上面“宀”像房屋,下面“豕”(猪),古代人们在家养猪,“家”就表示有屋有猪的生活场景,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字义,感受古人生活文化。教“鲜”字,鱼和羊味道鲜美,结合生活中吃鱼、羊肉的体验,学生轻松记住,也体会汉字对生活滋味的凝练 。
在实际教学中,我教三年级《司马光》时,遇到“跌”字,给学生讲“跌”是“足”(脚)失(失去平衡),所以人会摔倒,结合课文中孩子掉进水缸的情境,学生理解深刻,还能联想到生活中摔倒的场景,加深对汉字文化和课文内容的把握 。
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信息载体,先民造字观天文、俯察地理,汉字融天地鬼神、山川草木等诸多内容,古人的智慧、经验等都铸于汉字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应从识字开始,让他们热爱汉字、感受伟大,喜欢汉语、热爱民族文化。我们识字教学要饮水思源,找回中华文化根,让学生汲取文字历史文化营养,传播民族智慧,沐浴汉字文化之光。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学习基石,融入汉字文化能让学生感受汉字美与文化深。希望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启发,感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