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总以为庞统绝不肯这么做,心中暗急。
不料,庞统毫不犹豫,立即双膝跪下,口称:“恩师大人在上,小徒庞统拜见。”
彭羕也出乎意料,要紧起身将他扶起。说道:“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紧靠金雁河,若张任决动大水,前后以兵塞之,一人也难逃命。”
庞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这么一桩大事,真是危险之极!拜这么个先生还是合算的。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一年多只得了个涪关,也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君臣两个一直有分歧,使他的计谋得不到实施,这是庞统最是头痛的事情。
一则还要担心刘备要把他调回荆州,让孔明进川。庞统明白,刘璋的基业已到了分崩离析的绝境,一触即毁,早晚可以平定西川,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要是被刘备赶回了荆州,也等于毁了自己一生前途,与其让孔明来夺取现成的西川,还不如自己忍气吞声再下点功夫。
当务之急,就是要有几个得力的帮手,可以在他和刘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当然,彭羕的出现是一个最是合适的人选。所以庞统甘心情愿地拜彭羕为师。这样,庞统的计策通过彭羕传到刘备耳中,就成了两个人的意思。而刘备对彭羕必定信任,庞统又可以比以前顺利得多。
再说,彭羕不送来这个消息,被大水一冲,关破军亡。刘备一死,复兴汉业的戏就唱不下去了。所以,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庞统以为拜师还是合算的。
而在场的人都感既突然,又奇怪:庞统如此骄傲之人,怎么会被彭羕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会心悦诚服地拜他为师的呢?
却说彭羕,自从刘备进川以来,一直在暗中注意着庞统的用兵。从去年“二主相会”事发以后,彭羕已知庞统性格太躁,急于求成。性格一急躁,计策也就考虑不周全,也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张任是西川的大都督,虽然及不上庞统那样善于用兵,但也十分谨慎。通过涪关外两军第一次照面后,对庞统的为人、用兵都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具备了与庞统打个平手的信心。照庞统这种打法,迟早会吃亏。庞统有一个三长两短,刘备也就处在困境之中。即使孔明能及时得到消息,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赶到的,刘备仍然不能自拔。
所以我今日到来,并非一定要庞统拜我为师,仅仅是逢场作戏而己,主要是我对西川的情况熟,又摸透了张任用兵之道,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代替庞统保护刘备,等待孔明进川。要是今天不来,等张任命人放水淹了涪关才赶来,那为时已晚了。
成天下,必有贤才相助。此番若无彭羕赤心相助,这场大祸是避免不了的。
彭羕问:“曾闻老将黄忠生擒泠苞?”
庞统答:“确有其事。”
“又将其放了?”
“是啊。”
“何人所放?”
刘备忙答道:“彭先生,备以仁义为重,泠苞乃宗弟刘璋的战将,不忍加诛,故而释之。”
“此人杀则无事,放而有祸。泠苞当日从涪关奔回雒城,在下正与百姓谈沦夏雨之事,被他听了,诉于张任。张任即命泠苞在涪关外金雁河决水,欲在三天大雨之后水淹涪关。我见泠苞押了大车出城,便于从城中打听明白,今日一早便冒雨出城。路经凤鸣山大营时,欲报黄、魏二将擒捉泠苞,何奈山路泥泞,难以攀登,故直抵涪关。”
大家听得彭羕这样说,都为之感动。尤其是刘备顿生爱怜之情。说道:“全仗先生悉力奔波,备与五万生灵皆感先生之恩!”
“皇叔,今日乃是第一天大雨,先将泠苞擒获,然后放泄屯积之水,涪关方无后顾之忧。”
庞统对刘备看看:当时我就要杀掉泠苞的,都是你要放他,险些闯出大祸来,我还被彭羕奚落了一场。否则这些事都不会有的。
刘备又问:“彭先生,可知泠苞现在何处?”
“我已打探明白,泠苞白日拦河,晚上带了数百军兵潜往凤鸣山,在黄、魏大营后扎寨,暗中监视两位将军。”
刘备听彭羕把军情一一述完,感叹不已。心想,彭羕与我素昧生平,又未受我丝毫恩德,肯如此竭尽忠诚,真是我刘备难得的能人。刘备问:“彭先生昔日在刘璋堂上任何官职?”
法正道:“永言先生原任从事之职。”
“备拜彭先生暂居从事官,待取得成都,再行封赏。”
彭羕拱手道:“谢皇叔提携之恩!”
庞统立即传令:“公子刘封听令:速往凤鸣山大营,命黄忠、魏延今晚先擒泠苞,后泄大水,不得有误!”
刘封接了将令,出了军师公馆,上马报信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