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偿付能力不为人知的事情
上期解释了一下偿付能力中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释义,文章最后卖了个关子,这期说一下偿付能力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这个不为人知的事情也是各位比较关心的事情,“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才会发生偿付能力不足的事件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一家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扩张的初期,如果我们观察偿付能力数据的曲线,会发现这条曲线像一辆充满动力的火车,不停的下滑,似乎没有止境。这是因为保险公司在没有外部资金融入的前提下,初期没有太多风险资产,最低资本基数较小,随着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可能会导致风险资产成倍的提高,最低资本也会成倍的增加,而此时实际资本(净资产)增加的幅度可能会远小于最低资本增加幅度,这就直接导致了偿付能力的持续下滑。反映在财务报表,就会体现为总资产与总负债持续扩大,但净资产变化幅度较小。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偿付能力在保险公司业务扩张时期的持续下滑?还是要从保险公司的收益来源-承保端与投资端说起。业务扩张时期,保费大量涌入,这些涌入的保费一方面直接提升了保险风险方面的最低资本,另一方面,保费通过投资端进入资本市场,又提升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方面的最低资本。由于保险公司初期净资产绝对数通常较小,而承保端与投资端带来的最低资本提升幅度很大,导致偿付能力快速下滑。且由于保费进入承保端与投资端的时间存在时间差,因为投资端并不是即时将承保端拿来的保费投往资本市场,而是根据投资计划与资本市场情况,逐步投入并产生最低资本。这就使得即使某一段时期保费增速放缓,但偿付能力的下滑似乎仍具有某种“惯性”,还是会下滑一段时间。
那么是不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偿付能力会无止境的下滑下去呢?通常是不会的。随着业务的扩张,偿付能力下滑速度会逐渐放缓,最终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且高于监管要求,这是因为监管风险因子的设置而导致的。但这也存在一个前提,就是保险公司不能经常亏损且没有外来的资金补充。因为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亏损反映到财务报表中,通常都是净资产的减少。净资产的减少导致实际资本的降低,根据综合偿付能力计算公式,实际资本/最低资本,一方面是分子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分母的增加,导致偿付能力无法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
因此,我们在市场上一般会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初创保险公司前期通过高费用抢业务,意图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摊薄自身的固定成本。这种时候监管会提醒保险公司不要发展过快,一方面是防止抢业务行为扰乱市场,另一方面也是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滑过快,一旦出现巨额赔付,将直接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当一家保险公司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由于前期的业务扩张,偿付能力已经可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但此时或是前期扩张积累的风险还未完全释放,或是偿付能力虽处于合理区间,但距离安全警戒线过近,未留出足够的安全垫;抑或是短期可融资额度不足,融资渠道较少,无法在危机发生时有效抬升偿付能力。此时一旦发生巨额亏损,也将会直接击穿偿付能力监管红线,近几年发生的保险公司被接管事件无疑属于此类情况。
偿付能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看似是一场数字游戏,但却又显得极为真实。一些通过财务手段操作偿付能力数值的公司,风险本质并非被抹除,而是潜藏起来,等到真正无法回避的时候,瞬间爆发出来,令公司再也无法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