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一本书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书中有些观点让我心生共鸣。
这本书是关于如何用创作者的方式构建一个可持续、贴近真实生活、并能带来自由感的事业。
这正是我正在探索的方向:用技术构建小而精的工具型产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服务一群价值观一致的用户,并最终实现不靠被雇佣而靠真实价值盈利的状态。
创业,是为了创造而不是“经商”
萨希尔·拉文吉亚说:“我根本不喜欢经商,我喜欢的是创造。” 这句话击中了我。很多工程师、设计师、创作者,其实并不想成为商人,但我们愿意为了自己的作品负责,愿意把一个 idea 变成一个被喜欢、被使用的产品。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复杂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满脑子融资,而是一个能让我们持续创作并养活自己的系统。
本书作者的 Gumroad 公司的出现便是如此。一个周末的项目,简单的支付页面,满足了创作者们的最核心需求:连接价值与变现的通路。它没有炫技、没有大肆宣发,第一天访问量就5万+,靠的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理解。
这让我思考,我在做的 App ——无论是以“语音记录”为核心的 SpeechNote,还是主打效率提升的 MFEfficiency,都是源于我自己日常中遇到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能快速捕捉语音灵感的工具,需要一个能帮我高效管理事项的小帮手。
创业者不是推销者,而是“教育者”
书中提出,极简主义创业者不把时间花在说服客户上,而花在教授客户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蕴含了“内容营销”背后的逻辑:通过创作、分享、讲解你如何思考、如何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吸引价值观相同的人靠近你、信任你,最终选择你的产品。
这也促使我开始更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内容体系:
- 写对自己、对他人有用的东西
- 记录失败、反思,以及一次次优化迭代背后的逻辑
通过这些,我希望不只是构建产品,更是在构建一个「理念共鸣 + 实战经验 + 技术深度」的创作者品牌。
从创作者出发,构建可盈利的微型企业
萨希尔强调:“创业的真正魔力,在于你以及你的企业能提高很多人的生活质量。”
这也正是我做产品的初心。我希望构建一些真正有用、能解决具体问题、能为小群体带来提升的工具型产品。
我相信 盈利性是可持续的保障,而不是后期才去考虑的事情。 从一开始我就在设计产品的盈利模型(订阅制、增值服务、付费解锁等),并结合 Supabase、OpenAI 等现代工具构建轻量、高效的系统,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坚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我长期开发产品、写代码、做独立项目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一个问题反复拷问:
「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值得长期经营的?」
- 这个功能是否能解决用户刚需?
- 它是否足够简单易用、没有认知负担?
- 它是否能成为付费理由或者留存的动因?
我自己也在做 App、做 AI 工具,做有温度的产品。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走“小而美”路线的信心。
- 不以「大」为目标,而以「真实价值交换」为核心;
- 依靠「内容 + 口碑」慢慢积累用户;
- 不图一夜爆红,而图长期陪伴和正向影响。
在这个 AI + 低代码加速创作的时代,一个人也可以构建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微型企业。为自己,为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去做一点事情。这是我的创业哲学,也将是我的品牌核心。
结语:从创作者到创业者
就像萨希尔一样,我未必能做成一家“伟大企业”,但我希望能打造几个“真实、有用、有温度”的产品,构建一个小而有力的创作生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和别人,留下一点真实的价值。
如果你也在创业的路上,不妨读一读这本《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2025.04.25 20:07
沪 赵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