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二十章(20)【1606】2025-7-27
(三十二)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5·7)
【释词】史鱼,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吴国的延陵季子经过卫国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国的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告诫他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参看《韩诗外传》卷七)
蘧瑗(qú yuàn)(约前585年—前484年以后),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国(河南长垣市(新乡市代管)孟岗镇伯玉村人)人。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1]。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于任上,谥号为成。作为孔子的朋友,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后世追封内黄侯。
“卷而怀之”,把东西卷起来放到怀里,这里是比喻,实际上就是隐居不仕。
【大意】孔子说:“史鱼这个人真是正直呀!国家清明,他像弓箭一样正直;国家混乱,他也像弓箭一样正直。蘧qú伯玉这个人真是君子呀!国家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混乱,他就隐居不仕。”
【导读】史鱼和蘧qú伯玉二人都值得称赞,但孔子也许更欣赏蘧qú伯玉,他说蘧qú伯玉是君子,而对史鱼则只用正直来赞许他。孔子从来不是一个革命家,也并不欣赏斗士一类的人物,从他反对子路“暴虎冯河”就可以看得出来。遇到政治混乱的时候,孔子主张“危行言孙(同逊)”,即不要用言语去激怒当局,以免作无畏的牺牲。后世“文死谏”的所谓忠臣传统,是后世的创造,是皇权专制时代的产物,孔子从来没有这样提倡过。
以死劝告世人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仁爱”,仁爱包括爱自己,仁爱是温和的爱,仁爱不是激进,仁爱不是偏见,仁爱是中庸之爱。(张东注)
(三十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释词】“义以为质”,就是以义为质,“义”本来是介词“以”的宾语,提到前面有强调的意思,后面几句的结构与此相同。“孙”,音、义同“逊”。
【大意】孔子说:“君子做事,以道义作根据,通过礼制来推行,用谦逊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坚守诚信来促使它完成。这样才是个君子啊!”
【导读】这里是说君子办事应有的作风。“义”在今天就是合乎公平正义的一套原则,包括理论宗旨:“礼”就是规矩、制度,大到法律;“孙”就是公平谦虚、尊重他人的态度;“信”就是踏踏实实、说到做到,不搞花架子、不作秀。如果能够这样去做,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仁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既然以仁治理天下,那么与仁并行的道义、诚信、谦逊、礼仪、好学、公正等都是一条线上的,践行儒家理念当然就是君子。(张东注)
(三十四)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释词】“病无能焉”的“病”就是“尧舜其犹病诸”的“病”,名词作动词用,表示以······为病,“无能”是“病”的宾语。
“不病人之不己知”,即不以人之不知己为病。“人不己知”就是人不知己,代词“己”作宾语,前面有否定词,所以提到了动词“知”的前面。“人不己知”本是一个完整句,中间加个“之”字就取消了独立性,而成为一个词组,作“不病”的宾语。
【大意】孔子说:“君子担忧的是自己无能,不担忧别人不欣赏自己。”
人担忧的是不断提高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进步。(张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