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0公里:中国铁路从这里启程

      国庆节假期,到河北唐山参加表弟女儿的婚礼,抽空开了一回眼界:在“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回望百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初始的伟大。

      1881年12月,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通车。别看这段铁路仅有9.7公里长,却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拉开了中国铁路标准化建设的序幕。

      当时开平矿务局修建的这条铁路,主要是为了运煤,却没想到,中国铁路从这里开枝散叶。(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其实是全长14.5公里的吴淞铁路,但它是窄轨轻便铁路,使用每米重13公斤的轻型钢轨。它于1876年由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第二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如今,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首位,站在博物馆“中国铁路0公里”标志处,看中国铁路的发展,感慨万千。

0公里标志



      唐胥铁路1881年5月开工,在设计轨距时,英籍工程师金达力排众议,坚持采用1435毫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后来这一轨距被确定为国际公认的标准轨距。

金达

      唐胥铁路通车后,又不断向两边延伸,东达奉天(沈阳),西至北京,成为清末清政府修筑的4条铁路干线中的京奉铁路。在延展过程中,它诞生了多个第一:第一条经营性干线铁路——唐津铁路,第一条官办铁路——关东铁路,第一条复线铁路——津卢铁路,这条创造了中国多个第一的线路最终组成了著名的“大清第一路”。1892年,詹天佑在修建从滦县(现滦州市)至山海关的铁路(京奉铁路的一部分)过程中,主持修建了滦河大桥,在中国铁路修建史上崭露头角。

      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位于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大量资料和实物展现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先贤们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走进博物馆,看中国首个铁路“零公里”地标,会联想到从0公里到16万公里的历程;复建的唐山老火车站,则让时光回溯百年;多种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铁轨,记录了中国铁路的艰辛发展。



      展览馆里,1:1复制的“龙”号机车静静地卧在轨道上,吸引了众多游人。

      有了铁路,没有火车也不行。就在唐胥铁路开工的同时(1881年6月),开平矿务局修理厂的工匠在英籍工程师金达的指导下,利用煤矿起重机锅炉、旧钢材及井架槽铁等材料,组装了一台蒸汽机车,车轮采用美国费城惠特尼公司生产的冷铸铁轮。

      这是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牵引力为100吨,初始时速5公里。1882年,经过改造,机车的速度提升至32公里。(“龙号”机车直到1916年才退役,1936年还能点火行驶。)

“龙号”机车图片


按1:1复制的“龙号”机车


按1:1复制的“龙号”机车

      这台机车最初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后来工人们在车头两侧水箱镶嵌了黄铜龙形图案,改称“龙号”。

      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通车、中国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运行,这两个辉煌的时刻,被镌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中国工业文明自煤炭始(全世界都如此)。

      清光绪三年(1877年),直隶总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在直隶唐山筹办煤矿。一年后,即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1881年全面投产。 这是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铁路运输业和电力工业,在中国百年工业编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李鸿章为了煤炭运输,极力推动铁路计划,在此背景下,开平矿务局着手修建唐胥铁路。铁路通车后,“龙号”机车行驶起来,煤炭源源不断运出。在那个用马车运煤的时代,时速32公里的火车,绝对是风驰电掣了。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在站台上合影。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异常强大、思想异常顽固。火车运煤的消息传到北京,保守派说“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朝廷勒令禁驶机车。李鸿章只得避其锋芒,曲折迂回,他以北洋海军急需燃料煤为由,极力疏通周旋,使得朝廷放松了禁令。几个月后,“龙号”机车再次行驶,开平煤炭大量进入天津等城市,大大加快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