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篇第八章原文如下: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如下: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得上仁德吗?”孔子回答:“我不知道。”孟武伯继续追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大国的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一个千户规模的城邑或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封地,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仁德。”孟武伯再问:“公西赤如何?”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立于朝堂,接待宾客、应对外交事务,但我同样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德。”
孔子对子路的軍事、冉求的内政、公西赤的外交才能均给予肯定,但始终未明确认可其“仁德”。孔子讲为政以德,事实上考察能否为政,应以德为先。这提示现代社会中,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需并重。例如,企业选拔高管时,除了考核业绩,还需评估其诚信、责任感等品质,避免“能者无德”的隐患。越是高等级管理者,对品德要求更高。无德者不足以为政,缺德者应彻底扫出公务员队伍。
孔子根据弟子特长分配不同角色:子路善治军、冉求长理政、公西赤精外交。这启示组织管理应注重因材任用、人岗匹配,如科技公司可划分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公共关系等岗位,让人才各展其所长。
本章通过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揭示了“仁”的超越性与实践性。其核心启示在于:个人需在专业精进中坚守道德底线,社会则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使“才”为舟、“德”为舵,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