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倪瓒和玉山雅集

杨维桢、倪瓒和玉山雅集等文学聚会

1,有一次杨维桢又召集了一帮知名文士喝酒,喝寡酒自是无趣,于时找了几个歌女来一起喝酒,在丝乐和女子曼妙舞姿的陪伴下,一帮文人喝得是天昏地暗。酒一喝高了,那原本还有所收敛的本性便张扬了起来,杨维桢竟当众脱下一个歌女的绣鞋,把自己的酒杯放在这小小的绣鞋中,还起了个香艳的名字,唤作金莲杯,并让大家如曲水流觞般,端着这个鞋杯传饮。

洁癖到了极致的大画家倪瓒也在座,他是个连厕所底部也要铺满雪白鹅毛的人,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掀翻酒桌,丢下一连串的龌龊之语,愤而退席,二人从此如路人,老死不相往来。

2,形成这样奔放的性格,缘于杨维桢的思想中反叛传统的异端倾向,同时肯定人性的自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杨维桢的意思:尧舜为圣人,有的人却做了隐士,这都是人们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欲,他们的选择并无高下善恶之分。

他认为无论是医卜工贾,还是公卿大吏,只是谋生方式各异,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欲,大家都是为了吃饭,尽管方式不同,却没有贵贱的区别。

杨维桢已经全然没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识,而是用相当平淡的态度来看待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意欲的尊重。

3,元至正八年始(1348年),由江苏苏州昆山顾德辉发起主持的“玉山雅集”,精神领袖便是杨维桢,一直到元末,举办大小雅集50余次,上百名士参与,集诗文3300余篇,千古流芳;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浙江桐乡濮院濮凤后人濮允中发起,杨维桢担任主评裁,举办“聚桂文会”,500多个东南名士会聚而来,杨维桢撰写了《聚桂文集序》,成为元末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盛会。

元代实行了游牧民族粗糙的管理模式、重武轻文、重蒙轻汉,到了中后期社会生产力稳定发展,让文人们有了闲情雅致的物质基础,但他们仕途无望、科举无门,只能自娱自乐式的搞许多“雅集”、“文会”等高层次文人的聚会,也就是民间文学竞赛,也有摆文学擂台让自视甚高的文人们一决高下的味道。

4,历代文史学家分析杨维桢的诗风源于李白和李贺这样的诗歌巨匠。元曲三百首也有杨维桢的一首词曲入选巜中吕.普天乐》;解放后我国被列为国宝级的书法作品共有54件,其中编号044的作品就是杨维桢的《张南轩城南唱和诗卷》;可见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历史中地位之崇高。元代的诗歌成就和唐宋比略逊,几乎没有大家可称,但如果说在元代所有写诗的文人中,硬要拉出一个能开宗立派的诗人,那肯定是非杨维桢莫属了。

他的诗歌通俗易读(竹枝词派)被称为“铁崖体”,代表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当年无人能与之相匹,在元代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力者,仅杨维桢一人而已。

附言

1,倪瓒简介:

倪瓒于1301年出生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倪瓒父亲早逝,倪瓒由长兄倪昭奎抚养长大,但是他家里特别有钱,所以早年过着富豪公子般的生活。

1328年他的长兄倪昭奎去世,家庭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庇佑,倪瓒不得不承担起操持家业的责任,度过了艰难的二十余年,产生归隐的想法。

1351年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倪瓒居住到宜兴重居寺,第二年倪瓒的家乡陷入战火,朝廷加重对民间剥削,倪瓒最终散尽财资,弃家泛舟湖上,偶尔流住禅宫或庙宇,晚年生活孤苦。

倪瓒的山水画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王義之、王献之)为师,后世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2,明史·杨维桢传(原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3,《明史.杨维桢》传(卷一百七十三部分)白话文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维桢禀性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不能和好。编修辽、金、宋三史时,维祯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欧阳元功读后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在其中。”于是推荐他参与三史的编修,未被接纳,转任建德路推官。后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尚未上任,反元斗争蜂起,维祯避乱于富春山,后迁居钱塘,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又派弟张士信去访求咨询。维祯撰写五论,并复信张士诚,反复讲述顺逆成败之说,士诚未能采用。维祯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之上,海内扌晋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每日登门邀请,常常是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