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和朱元璋、宋濂君臣的故事

杨维桢和朱元璋、宋濂等君臣的故事

1,明朝开国初年定都南京,天下承平不久,朱元璋经常召见在民间很有影响的各界著名的大人物,嘘寒问暖想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一个爱民如子,尊礼贤士的圣君形象。

当时文坛最出名的是杨维桢,他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并且还是一个音乐家是百曲之祖昆曲的创始人,他善于吹铁笛,因此又称之为铁笛道人,杨维桢是元朝中晚期文坛领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善于写诗词,为人风流倜傥,豪迈不羁,就连朱元璋的大学士宋濂和刘伯温也是他的粉丝。

2,朱元璋为了得到天下文人的拥护,就特意派翰林詹同,三顾茅庐式的用皇帝专用车辆将杨维桢接请到南京皇宫中,朱元璋对杨维桢非常尊重,当时杨维桢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是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朱元璋看了更是佩服。酒席之上,朱元璋请杨维桢为自己写一首《钟山诗》,杨维桢虽然已经喝了不少酒,提笔就写了一首文采飞扬的诗句:

钟山千仞楚天西,玉柱曾经御笔题。

云护金陵龙虎壮,月明珠树凤凰栖。

气吞江海三山小,势压乾坤五岳低。

愿效华封陈敬祝,万年圣寿与天齐。

朱元璋听了非常开心,因为他觉得杨维桢不但在文坛的地位高,而且很识时务,于是龙颜大悦,笑着说道:“此诗值一千贯,今日庶事方殷,姑赐五百贯。意思是说:铁崖先生这首诗值一千两银子,但是现在国家刚建立,先给500两吧。古代一贯钱大约等于一两银子,一千贯就是一千两银子。

3,杨维桢平时写的诗歌不是这种风格。他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聛睨一切权贵,但是在朱元璋面前,为了自己和家人及数百名长期追随自己的弟子身家性命,杨维桢也免不了例行公事式的吹捧一下朱元璋。

但是杨维桢最终并没有在明朝政府做官,虽然朱元璋极力挽留,他遂作《老客妇谣》,意思就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就没有必要再去嫁人丢人现眼了。

杨维桢胆子够大的了,不仅写乐府让朱皇帝难堪,而且还威胁说:你朱皇帝假如要恃强凌弱,让我做我不愿做之事,逼急了不就是个死嘛。朱元璋无奈,只得放他回归山林,两年后杨维桢得以善终。

4,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帝之后,在洪武初年他下令:复衣冠如唐制、禁止胡服;严格规定了全国官员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颜色、大小、发式等;

朱元璋见到了铁崖先生(杨维桢,号:铁崖,等)开心得很,问长问短的说着,朱元璋突然对杨维桢的头巾很感兴趣,问:“铁崖先生,您头上戴的头巾叫什么名称”?铁崖答:这叫“四方平定巾”,朱元璋大喜,认为杨维桢的头巾和回答是祥瑞吉言,马上就传诏天下,钦定为读书人专用头巾。

网巾市曾是明代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繁荣一时,这个南京地名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5,杨维桢算得上以道抗势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人物,元未天下大乱的时候,杨维桢与一帮江南士大夫过着隐居生活。杨维桢在元朝官场郁郁不得志,退隐江南后,一再拒绝张士诚的礼聘,朱元璋称帝之后也是屡召不应。

这种立场根源于杨维桢独特的王朝正统观、清白传家的家族教育:杨维桢的曾祖杨文修是宋代名医、孝子,远祖是关西孔子、东汉名震清流杨震,世世代代、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忠孝礼仪亷耻。

6,杨维桢为代表的以道抗势的士大夫群体,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而朱元璋的从龙佐命儒臣基本上是江南士大夫。宋濂赠诗于杨维桢:“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的白衣还”,赞扬其不仕二朝的忠贞,正是内蕴之心情的流露,宋廉羡慕杨维桢可以在朱元璋面前表明这样一臣不事两主的风骨。

元末明初的两浙儒士具有强烈的元朝情结,他们视元朝为正统,视反元势力为叛逆。这根源于蒙古统治者对江南儒士的怀柔政策:元朝征服南宋时,一改征服金国地域较为野蛮的做法,转而采取保护当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政策。而元朝统治稳定后,对江南地主多宽容姑息,故江南地主的经济实力在元朝统治的卵翼下可自由发展。

与宋代的士相比较,元朝儒士阶层虽然已经丧失了与君王共治天下的优越政治地位,但是他们仍以道统传承者自居,尤其是具有稳固经济基础的江南士大夫,以道抗势的思想与行为更是突出,杨维祯便是代表性人物。

7,而士大夫阶层或隐或显的敌对立场,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故而明初大案迭起也就不难理解了,大明王朝注定充满了血雨腥风,崛起大案,攀援株连,清除一切威胁朱明皇权的政治敌人,成为朱元璋深谋远虑的战略方针。

朱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敌人主要有两拨:从龙打下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以道抗势的士大夫阶层。虽然淮西勋贵集团权势熏天,然而究其实质,仍是一个依附于皇权的军功集团。

士大夫阶层就不同了,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阶层与文化传统,故而相对而言,以道统传承者自居的士大夫对皇权的威胁,更加难以根除。

8,朱元璋基对江南地主进行了严厉击,诸如迁徙江南富民,江南重赋,或利用通党为名,借机对江南地主进行打击,甚至连刘伯温、宋濂等浙东重臣也不放过,或则过早致仕,或是以通党被流放,忧郁而亡。

杨维桢坚辞朱元璋的做官之请,是明智的,在南京呆了一百一十天之后,朱元璋无奈的只好再用皇帝的专车送杨维桢回来了,临行之前派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设国宴为他送行,看来忠臣孝子在每个皇帝和政治家心中的地位都是最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