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方言篇中有“羊沟,宅内水道也”的解释,《国语辞典》也有“拼音 yáng gōu,露天的排水沟。也称为‘明沟’、‘洋沟’、‘阳沟’”。该词在鲁西南方言里也是以上意思的应用。
以前,鲁西南农家院墙一般都是土挑的墙或用土夯的墙,若在墙上能找到用砖的地方,一般只有两处,一处是门楼子、一处就是羊沟口。羊道口一般是树立两块砖作壁、上搭一块砖作棚,组成倒“U”型的排水口。羊道的排水口一般都不大,防止黄鼠狼钻进来偷吃鸡。院内一般没有专门的羊沟,都是雨水流淌后慢慢形成的自然稍微凹的浅水道。院内积聚的雨水一般是先流入院内积攒土杂肥的粪坑里,当粪坑的水满后才溢出排水口流出院外。
在鲁西南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改革之后,每家承包的土地与他人的土地分界线,一般会用犁犁出一道沟作为界线,同时这道沟也可以作为两家排涝共用的沟,这道沟当地人称其为“地羊沟”。这个词可以写作“地阳沟”,因为《汉语词典》给“阳沟”的解释是“开口的排水沟。也称为‘羊沟’。”的意思;也可以写作“地洋沟”,因为《汉语词典》给“洋沟”的解释是“阳沟。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沟。”的意思。
为什么把排水沟称为“羊沟”呢?五代时期的马缟 在《中华古今注·长安御沟》:中解释为“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高杨於其上也。一曰羊沟,谓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