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包办婚姻”———读《中国书法源流十讲》04
摘录:
我们谈谈如何选帖。
有句话叫“取法乎上”,应辩证地看待这句话,取法乎上是指学习书法的大方向,但未必上等的法就适合我们。
实际上,我们可以先找最来电或最适合自己的范本,哪怕它是二流甚至三流的,只要对它有感觉,可能都比一流的要好。
我们平时应特别重视心仪的字帖,以此作为基础再拓展。
但是往往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我们免不了“包办婚姻”。
它有两种结果:一是始终不来电;二是初时不来电,后来竟然也慢慢来电了。
所以选帖就像择偶。现在的问题在于字帖太多,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已喜欢的一定要敢于下手。书法到最后就是跟着感觉走,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和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感受:
选帖跟读书其实差不多。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书籍的选择。
所以阅读经常推荐经典。
但是有些经典,来自遥远的时空,翻译的语言不太符合自身语言的习惯,经典的背景又十分陌生,作品思想深远,有些文句晦涩难懂,初读者往往望而生畏,止步阅读。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存在这几种现象:第一种,写作能力强,语言流畅,能写出优秀作文。这类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也有学习能力,能跟着教材的学习节奏,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稳步上升。到初三就能达到应有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的学生不多。
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大多数,语文成绩在及格之上、优秀之下,中游堂堂。
这一类学生通过努力,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有长足的进步,提升一级,可能会挤进优秀行列。
大部分到了初三,自己的语文水平随着年级增高相应提升,但从集体层面看还是在原来的层次,因为都在进步嘛!
其中,每一届似乎在中游偏上这一层次里会出现几匹黑马。
这黑马指的主要是写作能力的飞速发展,语言的灵动、文字的独特,超过了原来和后来从中游提升的那一部分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的写作能力停留在学生优秀习作层面上,(当然,也有超越原来的自己。)从考试的角度相对稳,他们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比较薄弱的科目上。
而这几匹黑马写作似乎可以用小作品这样一个层面的词,似乎超越了学生习作。
这些黑马基本上在八年级下半学期初突然如春笋般冒出来。
每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总会深入去了解一下他们所读的书。
好像大部分写作黑马有类似的阅读经历。
读喜欢的书,名著里读一些自己感兴趣想要读下去的书,更多地选择了同时代喜欢的青年作家的书。
偶像的书,喜欢读的书,往往读起来有滋有味,可能对孩子语言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比吃喜欢的食物,适合自己的食物,要比那高远的营养品更适合身体成长吧。
哦,还有一种孩子,就是常常要考不及格的。
有一种,从初一到初三,一直是不及格的。
还有一种,随着年级提升,慢慢进步了,在及格不及格边缘徘徊,题目简单时也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这一类孩子往往比较懒,基础知识很容易失分,但也能读一些书,有些本身就比较喜欢阅读的。
读喜欢的书可以让阅读不停止。
拙见。
临帖也选自己喜欢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