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陌生的力量——读《中国书法源流十讲》02
读《中国书法源流十讲》摘录。
唐代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唐代树立了众多名家系统,所以从宋代直到明代的书家递相祖述,无不在这个圈子里面打转。
其中涵泳最自如、尝试最多样的就是董其昌。他无所不学,但也有的放矢,从宋代溯回到晋唐,凡他过目的帖都会染指,从小楷、大楷、行书、草书、狂草,只要能举出来的,照单全收。
而王铎兼学颜真卿和“二王”两家,一天临摹,一天创作。
由此可见,古代人学书法就这么一回事——学一家立住脚跟,同时旁及各体,大字小字,行书草书打成一片,然后再去融合,寻找新鲜而陌生的力量,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唐代风格类型的分野意义重大,它包罗了书法的高矮胖瘦、刚柔中庸等类型,一个人在初学的时候,这几门几派起着调和的作用,有的人最初喜欢阳刚,后来偏爱阴柔,有的人天生阴柔,不得不用阳刚来调剂。颜体不行用欧体,爬罗剔抉,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然后进行调剂融合。
感受:
书法进步太难,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风格,好在写字练习和读书不一定精细匹配,慢慢练习吧。
也确实够慢,速度慢,一个月才抄完《文赋》一遍,单纯写字的时候,一星期可以抄一遍。进步慢,幸亏也是随心写写字,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一星期发一次凑凑更文。
但“寻找陌生的力量”还是很有启发的,除了写字上,在阅读写文上也十分有启发。
读书时经常摘录读书笔记,教学时也常让学生做记录,写感受,有用吗?还是有用的。
你要摘录读书笔记,势必要匀出时间去读书;你要摘录一些你喜欢的,或者所谓的好词美句,势必在阅读时做一番梳理、筛选;你要想写一写感受,势必要动动脑子,带着思考阅读。
因此,适当的阅读笔记还是必要的,特别是面向学生群体,也有一些不怎么爱读书的,被要求读着读着也许感兴趣了呢。
记录的内容有时候再翻阅回顾一下,也是一种温故知新。
高中时,读到一位青年写作者的阅读写作心得,他说他不写读书笔记,太费时间,读就是了。写笔记的时间,用来读书,可以读很多了。一个喜欢的作家,读几本他的作品,风格会渐渐浸润在你的文学俢养中。或者,多读一些作家的代表作,了解各家之风格,慢慢的汲取,慢慢地有了你自己。也许,在阅读中、在写作练习中渐渐磨练出自己的写作风格。
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许,在阅读写作中,同样的需要寻找陌生的力量吧。
也因此,对真正喜欢阅读的人,读书笔记的作业要求可以适当灵活,多一些时间阅读吧。
阅读课去阅览室,或者拿出自己带的课外书在教室里阅读,经过两三分钟的窃窃私语,教室里很快安静下来,秋日的阳光照进课堂,照亮同学们专注阅读的脸庞……
很多同学还是喜欢阅读的,但有时候业余时间阅读的兴趣和力量还不够,得和许多游戏等诱惑拔河呢!这时,周末精当的读书笔记作业能让同学们坐在板凳上读一会书呢,然后,期盼着他们多读一会,多读一些,也寻找一些陌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