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前后共出现了83个王朝和559个帝王,造就了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那些推动历史前进并影响朝代更替的人和事就像雾里看花,让人朦朦胧胧,很难看清楚。
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那么作为现代人,该如何通过阅读历史,了解朝代更替的奥秘呢?又该如何在微不足道的事件里发现不一样的帝国王朝呢?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万历十五年》,将给我们带来答案:
礼仪制度,影响王朝一切本质的根源。
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学家,明史专家,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汴京残梦》等畅销书。《万历十五年》从1976年问世以来,畅销46载,累积销量超过300万册。
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的概况,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
作茧自缚的万历王朝,难辞其咎的万历皇帝,无形枷锁内的文武百官
1、作茧自缚的万历王朝
公元1587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平淡之年,既没有出现重大事件,又没有发生可歌可泣的战争,那这一年,即万历十五年,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
我们就从发生在这一年的几件小事开始探索之旅吧。
首先是1587年初春的那一场讹传事件,让所有在京供职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
虽然事件未造成任何损失,但皇帝对大明官员的处罚是严厉的。
万历皇帝认为官员们狼奔豕突,有失皇家体统,更触犯了高于一切的皇家礼仪制度,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此时的万历皇帝二十三岁,作为九岁就登基的君主,他早已熟悉各类礼仪制度,当初登基时文武百官对他三叩九拜,呼喊万岁的场面,他绝对没有忘记。
而这些礼仪制度是皇帝控制整个大明帝国的重要手段,已经深入整个王朝的人心,影响深远。
礼仪制度从早朝,午朝,皇太后生日庆典,皇帝穿戴服饰要求到皇帝主持的”春耕”仪式,祈雨仪式,祭天仪式,巡陵仪式等等,已经延伸到帝国的方方面面。
这些礼仪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约束这片国土上的一切,时刻保证想要偏离或正要偏离轨道的人们不会做出格举动,否则必将遭受惩戒。
这不讲人情的条条框框,日复一日的繁重仪式,到底是好还是坏?谁也说不清。反正有时皇帝也无法忍受。甚至有君主尝试突破这些礼仪。
弘治皇帝因前夜宫内失火而央求群臣罢朝一日;正德皇帝厌恶这些形式直接离宫出走;嘉靖的不理朝政而修炼丹药;隆庆皇帝则直接免除早朝。
直到万历这一朝才采用了折中的办法,虽然对礼仪进行了改革,也比以前省去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万历皇帝仍然经常免除早朝。
不止早朝这类看不见的礼仪,看的见的事物皇帝也需格外尊敬,比如离他最近的两位大臣,张居正和冯保。
张居正作为帝国的首辅兼万历启蒙老师,自不必多说,冯保作为宦官头领兼皇帝的”大伴”,更承载皇太后耳目的重要职责,也是在情分之内。
一个是恩师,一个是皇太后的代言人,这两个人对万历王朝,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他们有时对皇帝做一些超出大臣范围内的举动,比如张居正劝说皇帝不要在书法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以免耽误政事。于是,万历就连忙收起纸笔,哪怕书法已是他的最大爱好。
还有一次,万历受宦官孙海的诱惑,走出皇宫放飞自我,是冯保发现并及时通知皇太后的,皇帝才突然改过,未免生出祸患。
即使皇帝不情愿,也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但久而久之,不免会让一颗年轻不安的心失去对精神追求的激情,继而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消极情绪。
慢慢地,皇帝就像变成了保护自我的蛹虫,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束缚在宫中整整三十年,未踏出去过一步,这既是皇帝的悲哀又是万历王朝的悲哀。
2、难辞其咎的万历皇帝
《明史》的评论者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不禁会问,从1572年万历登基至1644年明朝灭亡,间隔了72年,为什么会把明朝灭亡归罪于神宗万历皇帝呢?
神宗万历皇帝,九岁即位,在位长达四十五年,是明朝历代君主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
历朝历代君主都非常注重祭祀祖宗宗庙,以期许本家族的皇权不落旁人,为了大好江山在本族继续传承,不落旁姓,所以君臣对皇位的继承人格外重视。
立皇太子通常的做法是立长废幼,这也是最符合法治和礼仪的做法。但万历皇帝在立太子问题上却打破了传统,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安排。
他没有把太子之位赐给长子常洛,而是赐给了皇三子常洵,万历这一不符合伦理的超常做法立刻激起群臣的对抗。君臣双方由此僵持长达十余年之久!
最后,万历放弃了自己的打算,立皇长子为太子,但他的心灵却因此留下永久伤痕。
这件事,让万历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无为而治,他不理朝政,怠工消极,放弃职责,皇帝的所作所为都在为明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首先是文官离职,职位空缺;其次是文官集团的失衡;最后东林党肆意壮大。
一边是消极怠工,一边是彻查到底,尤其是当他得知高供在《病榻遗言》里记载别人把张居正奉为伊尹时,他会因此联想到自己难道就是无道的太甲?
这种半真半假隐晦的含义,在万历眼里好像已经变成了现实,至少他对张先生及其遗嘱的处理已经越过事件本身,牵扯到众多无辜。
事态逐步升级,万历采取的措施也逐渐升级,否则他自己就没法向臣僚们交代,这种多米诺骨牌似的游戏,越到后来,越是没法收拾,只有凭空捏造,编造证据粉饰自己的过错才能给自己一个向天下臣民交代的理由。
皇帝终究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也有过错。只是他的过错所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这种外忧内患的局面,让万历似乎是觉察到什么,他一边不理朝政,一边却频繁巡视未来身后帝国陵寝,定陵。
定陵于1584年动工,经历三年,修建陵寝耗费的财力已经影响到国库。
工程影响到国家财政,但最重要的还是对万历皇帝的影响,因为自1585年以后,万历皇帝就未再走出过紫禁城一步,三十多年里,唯一一次出巡就是去巡视他的陵寝,他对定陵的重视程度,可见已超出对帝国边境安全和对王朝亿万子民的关爱。
这从他陵寝的结构和缀饰可见端倪,地下宫殿壮丽奢华,埋藏有大量木雕和人佣马匹,时刻昭示着墓主人”长生不死”,这应该也是万历当时的心里期许吧。
在茫茫的历史天空,那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就像是天上的流星,划过一道耀眼光芒过后就转瞬即逝。
3、无形枷锁内的文武百官
万历时期出现的官员。”宰相之杰”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海青天海瑞,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著名军事领袖俞大煪,哲学家李执等。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直到今天仍闪闪发亮。
虽然他们生前对万历王朝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的命运却都截然不同,有的死后被清算,有的废黜官职,都没有从始至终享受到应得的待遇。反倒都有些凄凉。
先来说说宰相张居正,”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张居正永远都是智慧的化身,他制大典,献奇计,教育幼时的万历皇帝,他倡导节约,治理黄河,是万历皇帝重要的左膀右臂。
可就是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宰相,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后,一生尊敬他的万历皇帝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事,虢去了他的所有官职,否定了他一生的功绩,连他的后人都受到牵连,令人扼腕!
和张先生死后被清算相比,有些人活着却被贬官职多次,就像海瑞,即使他是一位严格执法,一生忠于大明王朝法典的清官。
海瑞一生清廉,严于律己,对他人也不客气,即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只要触犯法律,都没有格外开恩的可能。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侮辱驿臣,海瑞知道后,立马写信给总督警告他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以身试法。
不单对上司严格,即使是皇帝犯了法,他也会不留情面地上奏提醒,而且措辞极端尖锐,但他出于的目的是很纯粹的,完全尊重于法律规定,别无其他。
正是这样不近人情的执法理念,让他在官场屡屡受挫,多次被贬官回老家,可一次次的折腾,一次次地受挫,海瑞仍然还是那个海瑞,还是那个忠奸分明,严格执法的海瑞!
相较于海瑞的执着,戚继光则是一个比较圆通的将领。
明朝历代都重武轻文,除了洪武皇帝,万历王朝也不例外,例外到一个四五十人的一小撮海盗,从东海登岛后竟然能长驱直入,一路深入到内陆,如入无人之境,正是这样的背景才造就出一支皇帝钦准的戚家军,戚继光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袖。
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戚家军拥有铁一般的纪律,先进的装备和科学的训练手段,是一支名副其实的超强军队。戚继光本人性格周密而细致,灵活又变通。
戚家军的胜利记录不计其数,按理说这样的将领,应该会名垂青史,可因为他与张居正的私人关系,使他罢官居家,他生命最后几年是在极度的寂寞和悲凉中度过的。
与戚继光相比,另一位大臣李执就要直率许多。
李执任知府期间,远在泉州的家族成员曾多次去蹭热度,找存在感,使他感到厌烦,为了逃避这无尽的纠缠和你来我往的繁琐礼仪,他一怒之下选择剃发为僧。
他想彻底摆脱那些困扰无数官员的无形枷锁,但现实与戒律清规使他无法正常平衡,生活由此与他想象中的完美世界相去甚远,最后用一把剃刀结束了生命。
《万历十五年》主要讲述了传统礼仪和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对官员和百姓的影响,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都无法摆脱这些制度,它们就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生命和思想,一代又一代!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已渐渐远去封建社会的那套制度,但每每读到历史上的细枝末节仍会让人感叹,所以如何创新和发展,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探寻和思索永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