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C生活集|当他人保持沉默

从8月20日开始,我每隔一段时间主动给一位伙伴发一次信息,之前发过8次,Ta回复过两次。今天,我鼓起勇气给Ta发了第9次信息,终于收到一些回应。

背景

渑池县第一批『非暴力沟通学习共同体』组建两月有余,群里边加上我一共17位伙伴,今天晚上将开展主题为《感受同理心的力量》第6次共练。

在招募成员之前,我专门叮嘱一位朋友:你觉得这个事好,可以分享给大家,但一定不要“强迫”他人参与。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邀请朋友参加活动,他心里可能不情愿,但碍于不好意思拒绝朋友,就“被迫参与”了。被迫选择也是选择,此时选择的背后,可能是在乎友谊、情感、和谐,以及对朋友的尊重、理解、支持。

这位朋友明白我的意图,不过其他伙伴不知道我的心声。于是就出现很多其他主动扫码填问卷报名的伙伴,不断向另外的朋友分享。最后加入的几位老师,是我又专门电话沟通过的。只有一位伙伴很特殊,Ta是在中间直接被伙伴邀请到了微信群。看到提示进群的那一刻,我立刻在微信群设置“群聊邀请确认”。我心想:Ta会是主动想要加入这次非暴力沟通共练的人吗?不过既然进群了,先留着吧!

小辣椒的内心

可能心里前面有预设,觉得Ta本身是被邀请进群的,没有添加我的好友,加上日常比较忙,极少回复信息,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共练,我表示理解。

但是作为学习共同体发起人,当然有必要每一次共练前给大家做好提醒。不管是有空来积极参加、分心旁听或者有事没法参加都没事,更看重的可能是对待此事的态度,以及我想要跟这位伙伴有所联结和沟通。

我可以很平静的看待Ta的沉默表示理解,同时心里也有些好奇想要清晰:不管什么情况,你给我说一下呀,哪怕是从一开始你根本就不想参加呢!

我也有一些担忧和顾虑,会不会每一次善意的提醒,对Ta来说都是被打扰?

我还有更多私心,想让Ta有启发。于是今天先发了这样的信息:

【老师上午好,打扰啦。我给您发3个问题,希望能收到您明确的回复。

1.当8月底您的朋友邀请您一块加入非暴力沟通学习共同体的时候,您是否感到为难,心里想要拒绝,但是没有表达出来?

2.我每次给您发消息提醒时,您是否会感到厌烦和苦恼,需要理解您真的没有时间参加?

3.您是否会因为进了群但没有参加过活动感到尴尬,然而又不好意思主动提出退出,怕辜负了朋友当时的盛情邀请?】

发完后我又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如实表达我们的沟通情况,自己对于当时Ta被邀请进群的不悦,以及我心中的决定:

【从时间上看,这是我第9次主动联系您,您给我回应过两次。每次给您发信息我都需要鼓起勇气,因为担心会冒昧地打扰到您。

其实当其他伙伴直接将您拉进学习群,我心里有一丝不悦。因为我希望每一个报名的参与者是主动的,不是被迫的。被动选择是没有必要的。(这个事我一直没有跟邀请您的伙伴讲,准备等这次共练全部结束再讲。给我的提醒和成长是下一次组建群,要提醒参与的伙伴们可以向外分享,但报名学习仍是自己的事。)

我在意的不是您因为什么进群,也不在意您几乎没有回复我的信息。我在意的是您既然进了群,那我作为学习发起人,有必要每一次做好提醒。但同时因为我们的连结和沟通比较少,心里也会有些失落和沮丧,我希望能够了解您的真实想法。

如果您今天看到上面问题后仍然未做任何回应,我会默认您的想法是:当时收到邀请时很为难,不想参加,又不好意思拒绝。

所以我心中有以下决定:只要您不嫌被打扰,可以继续待在群,如果哪天方便想参加活动非常欢迎,但我不会再给您私发任何信息做提醒。

当然,我是很渴望您给我回应的,任何回应(文字、电话、表情包等)都会比沉默要有联结感。】

收到回应

过了7分钟,我收到回应。

收到忙碌当中的Ta回应的信息我很高兴,感觉我的表达有被看到,Ta可能也是希望跟我有联结和沟通。

我猜呀,我前面的有些猜测猜中了。可能哪一句打动了Ta的心,实在不好意思不回复了。

延迟表达

为什么我当时心中不悦,却选择等此次共练结束再对邀请Ta的那位伙伴讲此事呢?

因为我也不想辜负愿意加入学习和成长、乐于分享和贡献他人,以及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的这位伙伴。

非暴力沟通小知识

当他人保持沉默(P132)

沉默是一种选择,也是回应方式“最绝”的一种。

对许多人来说,在面对他人的沉默是做到同理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当我们已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脆弱,很想知道他人的回应,对方却沉默不语时,我们会感到格外不安。他人沉默的背后可能是有很多顾虑、担忧,或者厌倦、不耐烦,可能需要轻松、理解。

如何看待对方的沉默很重要,我很高兴今天收到回应。在同理他人之前,我也是先同理自己,明白自己一次次的主动沟通,是想要和伙伴有联结,想要对自己发起的这个学习共同体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