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笔记45

《第31章》笔记3

重视协商规则过程中的心理支撑

案例:

姜女士最近给孩子制定了一个规则:让孩子每天自己起床并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姜女士的理由是,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这两件事。而她觉得自己以前对孩子的包办替代和控制太多,导致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所以姜女士认为,自己应该放手,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一、重视规则制定前的基础工作。

这个基础工作,就是和孩子充分地沟通和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抚慰。无论妈妈的想法多么正确,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就是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贸然改变一个生活习惯,从孩子的心理上来说,是很难的。

这个规则必须制定。为什么是必须的呢?是因为妈妈想通过这个行为“改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妈妈说是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独立,但这里面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分。因为妈妈的想法是修正自己以前的错误,但用的方式却是不考虑孩子适应性的方式。

想改变现状的想法是妈妈的,而不是孩子的。所以无论规则实施起来实际难度有多小,孩子的本能都是抗拒的,因为这个规则背后是妈妈的控制。

因此,妈妈需要和孩子充分地沟通,不是告诉孩子“你已经大了,应该自己上学了”这个道理,而是更充分地让孩子理解妈妈想和他制定这个规则背后是为了什么?让孩子意识到,这个规则是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成为更独立的人,所以规则的落脚点,是为孩子。

无论给孩子制定的这个规则或计划多么“小”,都是一件严肃的事,家长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它,为了更好地实现它、完成它,就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力求做到最好,一个步骤也不能落下。家长重视,孩子才会重视它。

二、制定规则时应避免两极分化的方式。

孩子需要过渡和适应,家长应该给孩子这个过程,并在这个阶段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撑和鼓励。

这种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实际上是给孩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撑,让孩子知道,这个规则不是妈妈独断专行的产物,而是妈妈会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困难,顾忌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提前演练的过程,比如说执行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让孩子自己思考处理方法。

三、协商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因素。

孩子如果对父母太过依赖,会形成一种和父母“共生”的心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希望父母完成,但是遇到不想让父母管的事,就想把父母推开,不许父母干涉自己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要纠正原有的模式,也需要看到孩子的这种“心理无力感”,和改变有可能给他带来的“被遗弃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