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笔记1
“无痕”是最高境界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最好的方式是给孩子无痕式的引领,在不知不觉中化解孩子的情绪、找到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心理上的抱持,情绪上的接纳和认知上的指引。
在引领中启发孩子思考
经典的“幼儿八问”为父母提供了引领孩子的思路。
这八个问题是:
第一个问题:“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短短八句话,体现的是家长不评判的态度、对孩子的积极关注、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换位思考的能力。
具体沟通,可以尝试以下三步。
一、处理孩子的情绪。
情绪挡着,就一定不会有良好的沟通。所以,和孩子沟通首先要处理孩子的情绪。
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但是不需要“包办”孩子的情绪。
父母还应该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引导孩子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化内容。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父母问孩子:“今天开心吗?”这样的提问会无意识地引导孩子总是关心自己的情绪,正确的提问方式是:“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引导孩子将关注地重点放在事情而非情绪上。
妈妈直接替孩子说出了“委屈”的情绪,实际上这样做等于阻断了孩子自我表达情绪的能力,“包办”了孩子的情绪,这种沟通方式并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反而容易加重孩子的委屈感。
对待孩子的情绪,家长一定要无条件地接纳,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做到引领的有效性。
在沟通过程中,尤其是家长遇到孩子在表达一些情绪化的内容时,要特别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带跑偏了。家长需要记住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必要时可以借用喝水或其他方式给自己按个暂停键。
引领孩子对情绪命名。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现在很愤怒,我很委屈,我觉得很憋闷等等。把情绪说出来,情绪也就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宣泄。
“我很同情你,你确实很可怜,你爸爸很坏”等,就属于过度共情。过度共情会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变得“矫情”。
很多时候,家长只需要用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比如点头,身体前倾、目光坚定等,来表达对孩子情绪的承接,还可以在孩子宣泄情绪的时候,使用一些如“哦”“这样啊”“然后呢”“嗯”等简单的词汇,引导孩子倾诉感情。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如果“好心”没有正确表达,那所谓的“好心”也不过是自己粗暴举止的“遮羞布”而已。
二、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引领孩子。
引领孩子的时候,多使用问句,启发孩子去思考。
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引导孩子看到同一现象背后的多种可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以及引导孩子自己想一些应对办法。
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尽量要少一些评判性语言,比如“这样想不对吧”“至于吗”等,多以中性的词语引导孩子。
三、对孩子的思考和探索给予鼓励。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当孩子说出一种现象的多种可能时,父母要给予肯定,肯定孩子自己认知的行为,这样的肯定,对孩子多角度看问题,减少偏执和受害思维非常有益处。
同样,对孩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越多,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的心理状态就越稳定。
父母还应该多对孩子说“试试吧”。这样做,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对孩子的行动和想法给予鼓励的积极态度,这会让孩子有敢于做错的勇气。
另外,如果孩子的思路一时转变不过来,比如就认为爸爸是“坏”的,那么家长也不必强求孩子立刻扭转想法。
家长只有先扭转自己的态度,转变养育方式,孩子才会一点一点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