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门君
图 / 网络
1.
这两天被招行的H5广告刷屏了。
它的大致情节是:
一个二十三岁左右的留学男生,想要在同学面前秀一把厨艺,但是发现自己番茄炒蛋都不会,于是「不经意间」在凌晨四点叫醒妈妈指导自己......
在妈妈远程录制视频的教学下,儿子成功做出了一碗香喷喷的番茄炒蛋。
很温馨对吧?仿佛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番茄炒蛋加亲情的味道。
但!是!
我看第二遍时候,一种莫名的不舒适感随之而来,一些疑问也油然而生,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1、不会做饭就大方承认啊,「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
2、凌晨四点吵醒妈妈,是不是太自私了一点?
3、做菜这种小事,不能自己去网上查吗,非要深夜麻烦家人?
4、都二十三了(估计),还不会番茄炒蛋,说得过去吗?
别怪我把话说太狠,这样的人设,完全就是逞能+自私+妈宝+废柴的集合体。
不过,最让我膈应的,还是看到这则「温馨」的广告末尾,赫然跳出了招行信用卡广告。简直莫名其妙!
为了赚取潜在客户的钞票,不惜瞎打亲情牌。招行的这波吃相,太丑了。
2.
果不其然,发完朋友圈后,一个微信上的妹子跳出来怼了我。
有道理吗?有。遇到了困难,首先向父母求助,人之常情。
可是问题是,「妈宝」们再怎么依赖父母,也不能真的会「凡事」向其求助啊......那个叫做残障人士。
十件事有四件向父母求助,不算妈宝吧?可如果有八件,那肯定就算了。
现实生活中,算不算妈宝的界限很难划分清楚,只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妈宝」的本质是巨婴,武志红在其著作《巨婴国》里是这么解释的: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
而婴儿,理所当然,都是离不开母体的。哪怕长大了,也会因为潜伏在心底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母亲过于依赖。
我的大学同学阿光就是这么一个「妈宝男」。此君有一个特点,每次聚会到十一点必会挠挠头道:「我妈叫我回去了。」
何其扫兴也!久而久之,大家聚会都不爱叫他了。
我理解他玩累了想早点回家休息,问题是,你就不能说是你自己累了想回去吗?搬出阿姨来,唬谁呢?过三四年要当爸爸的人,搞得出去玩和离家出走似的。
后来偶然听说,阿光的前女友也是因为他的妈宝症和他分手的。
「咱俩啥时候领证?」
「我先去问问我妈......」
我还能说什么呢?
分得漂亮!
和妈宝男谈恋爱,你会感觉每次约会甚至做爱之时,仿佛都有一位中年妇女在一旁窥视.......是不是让人毛骨悚然?
让妈宝男断奶的唯一可能,唯有送他新的奶瓶。
知乎上有个段子说的甚妙:
巨婴的可怕之处,就是会把新娘变成新「娘」。
3.
会惯出「妈宝」,背后的母亲们难逃其责。我的一个姐姐辈的同事就曾吐槽说,「当年他妈让我婚后好好照顾他,excuse me,不是应该他来照顾我吗?」
说白了,各种生活或电视剧里狗血的「婆媳大战」,其实都是两方女性对于巨婴男哺育权的争夺。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出于繁衍后代的本能,父母宠爱我们,天经地义。然而,这不是我们理直气壮成为妈宝的理由。
什么意思?
父母给你买了一大堆衣服,你可以试穿后再委婉说风格不适合自己,他们自然就懂了。
如果你失业的时候父母为你各种找工作,你不应当在家里翘着二郎腿,而是更应该抓紧地找到新工作。
父母有插手你和对象的可能,果断打哈哈搪塞过去。这是你的感情,不是他们的。
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别用冷漠推却父母的善意,那会伤了他们的心。但是也别全盘接受他们无条件的爱。温室里出来的花朵是禁不起风雨的。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拿捏好这个尺度。
以那个广告为例,如果我是那个男主角,会这么做——
google出做番茄炒蛋的做饭,文字看得懂最好,看不懂就翻视频。聚餐的时候,谦虚地说自己是第一次下厨,请大家多包涵。回到房间后,找个正常的时间和妈妈 face time,询问她平时是怎么做番茄炒蛋的......
这样子,不是很好吗?
4.
披着亲情的外衣打广告,无可厚非,只是麻烦营销人员编写剧本的时候,用点心。
从招行的这则广告里,说实话,我只看到了当今很多年轻人生活无能的缩影。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得了吧,我看明明是《人生再惨,惨不过二十三还不会番茄炒蛋》。
做饭,本来就是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西门君并不是苛求你非要做什么满汉全席,但是至少入门级的番茄炒蛋,你怎么着也该会一点吧?
尤其你孤身在他乡的时候,没人会像父母那样,把你照顾得面面俱到。
我知道自己的观点很锐利,但是有空反驳我,你还不如下厨做一碗番茄炒蛋。
毕竟,不是每一个母亲都会在凌晨四点接你的电话,他们可能关了机,或者起身骂你神经病。
那时候,baby,你该怎么办?
ABOUT ME
西门君,学电视节目编导出身的好青年
会写剧本段子软文吐槽诗歌杂文微小说
曾担任浙江卫视《跑男》第一季编导,
目前正在浙大就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