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涉及领域广、矛盾多、风险高。“洗碗越多,摔碗越多”在行政执法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问责机制的日益严密,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中逐渐滋生“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亟待从制度设计、保障机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系统破解。
破解执法“洗碗效应”,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起“保护伞”。一是要明确行政执法容错边界。对于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探索性执法行为,在处置突发事件、化解重大风险时的应急性执法行为,在办理新型、疑难案件时的创新性执法行为,如非主观故意且未造成重大损失,应予以适度容错。二是要建立执法风险评估机制。在推行重大执法措施前,可引入执法风险评估程序,通过专业论证、专家咨询等方式预判执法风险,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参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细化执法裁量基准,让执法人员有章可循。一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是治本之策,要通过专业化培训,持续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执法权益保障机制,要依法处理妨碍执法等行为,维护执法权威。同时,要建立执法人员依法履职免责制度,对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的干部予以保护。
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激发执法人员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要建立更加注重执法实效、更加符合执法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优化执法绩效考核指标,改变简单以案件数量、处罚金额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方式,建立执法质量、执法效果、执法规范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执法社会效果、当事人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执法人员既注重法律效果,又注重社会效果。二是建立健全执法正向激励制度,对在执法工作中敢于担当、成效显著的干部,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能有效激发执法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推行执法责任认定规范化,对执法问题的追责问责,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区分主观过错与客观因素,区分积极探索与明知故犯。
良好的执法文化是激励执法人员担当作为的“软环境”。要在执法系统大力培育“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文化氛围。一是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引导执法人员深刻认识执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权益,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营造包容创新的执法环境,鼓励执法人员在法律框架内探索新的执法方式和方法。三是加强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执法人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担当作为内化为价值追求。
破除行政执法领域的“洗碗效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给执法人员戴上“紧箍咒”,规范执法行为;也要为其穿上“防护服”,保障依法履职,唯有让执法人员消除后顾之忧、增强履职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激发行政执法人员的担当精神,让“洗碗者”不惧“摔碗”,让担当者轻装上阵,才能让其在执法为民的实践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