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60

【新父母晨诵】
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爷爷、奶奶都是孩子在学龄前时期的首批教育者,乃至他们上了学依然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4 卷,第 10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家庭也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爷爷、奶奶等所有的人,无论是否自觉、是否自愿,都是教育者。在儿童生命的早期,家庭成员是最早进入他们的生命,最早影响他们的心灵与行为的人。这种影响并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削弱,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与家庭成员的影响甚至是与日俱增的。所以,要重视家庭的整体教育力量。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家校合作共育的,一定是父母全力参与的,最好的社会教育,一定是学校——家庭教育。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苏霍姆林斯基以深邃的目光洞察教育本质:“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将家庭定义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则是孩子生命中永不卸任的首批教育者。朱永新先生亦郑重提醒我们:教育绝非学校与教师的独舞,家庭本身就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当我们将目光从制度化的校园转向日常生活的烟火深处时,方能领悟——孩子生命最初的课堂,原来就坐落在家庭这方寸之间。
家庭这所“学校”拥有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与深度。它没有铃声的催促,没有课表的束缚,却以其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将教育的种子撒播于孩子呼吸的每一缕空气。其课堂是流动的盛宴:奶奶在厨房氤氲香气中讲述的古老传说,是美育的启蒙;父亲修理自行车时专注的神情与沾满油污却灵巧的双手,是对“劳动创造”最直观的诠释;餐桌上哥哥姐姐分享校园趣事时闪烁的眼眸,悄然传递着人际交往的密码。这种教育如细雨润物,在真实的生活肌理中无声浸染,塑造着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框架与价值根基。它不依赖宏大的理论,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将做人的道理、审美的趣味、生活的智慧,编织进孩子生命的经纬。
家庭成员——无论长幼——皆是这所生命学校中不可替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特意点明父母、兄姊乃至祖辈的教育者身份。母亲温柔的怀抱是安全感的摇篮,父亲宽厚的肩膀是勇气的基石;哥哥的一次谦让是德育的微光,姐姐哼唱的童谣是美育的溪流;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掌紧握孙儿的小手走向田野,一堂关于土地与生命的“自然课”便在脚下展开。朱永新先生强调:“这种影响并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削弱”,反而可能“与日俱增”。家庭成员以其独特的生命姿态与情感纽带,在孩子心灵画布上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他们的言行,无论自觉与否,都在日复一日地为孩子的人格雏形塑形。
“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必然呼唤家校的深刻理解与精诚协作。朱永新先生清晰地指出:“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家庭与学校,犹如鸟之双翼,唯有协同共振,才能托举生命飞向更辽阔的天空。家庭学校奠定生命底色,培养内在动力与基本品格;制度化学校则提供系统知识、拓展社会视野、训练协作能力。当家庭理解并支持学校的专业追求,当学校尊重并珍视家庭的独特影响,当双方在共同的教育愿景下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真正焕发出其本应具有的完整性光辉。这需要家校之间拆除壁垒,建立信任与尊重的桥梁,让家庭温暖的生命教育与学校严谨的知识传授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和谐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与朱永新先生的箴言如晨钟暮鼓,唤醒我们重新凝视家庭在教育版图中的核心坐标。家庭,这所生命最初的学校,以其无言的日常、流动的课堂、全员参与的“教师”,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唯有深刻认识家庭作为“第一所学校”的庄严使命,珍视每一位家庭成员作为“教育者”的独特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家校的真诚合作,我们方能真正抵达“最完备的社会教育”的理想之境。
当厨房的烟火、饭桌的谈笑、长辈的叮咛都被重新赋予教育的庄严意义,当每个家庭都自觉成为孩子灵魂的启蒙之所,教育便在最深沉的根基上获得了不竭的源泉——生命初始课堂的光辉,终将照亮孩子远行的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