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51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51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为了防止家庭教育中出现麻烦和错误,必须在学校里就对男女青年进行做夫妻、做父母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4 卷,第 716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父母应该拥有教育子女的“证照”。因此,他主张在中小学就应该为未来的父母们开设相应的课程。这是防止家庭教育出差错的重要基础。在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有教育父母的“新父母学校”和家校合作委员会,而且我们的新生命教育和新公民教育课程中,如何做父母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新教育理念之一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自然应该包括如何做父母的内容。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我常被年轻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刺痛。"你再不听话就让老师罚站""这道题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这些脱口而出的话语,折射出无数家庭教育现场的真实困境。当教育焦虑如潮水般涌来时,苏霍姆林斯基七十年前提出的"父母资格证"理念,犹如穿透迷雾的灯塔,照亮了我们长久忽视的教育盲区。

传统教育体系里,我们精心打造着学科知识的金字塔,却任由家庭教育在黑暗中摸索。数学公式能解微积分方程,却解不开亲子间的沟通密码;化学实验能分解物质结构,却分不清惩罚与管教的边界。当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怪圈时,苏霍姆林斯基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父母,正在用无知的爱伤害着最珍贵的生命。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生命教育"课堂上,学生通过模拟育儿实验体会责任的分量;在"家庭议事会"实践中,青少年学习化解矛盾的沟通艺术。某所实验学校开设的"未来父母工作坊"里,初中生们抱着仿真婴儿体验夜间照料,在电子设备的警报声中真切理解"父母"二字的重量。这些课程不是要培养完美父母,而是在播种教育的理性:当学生懂得婴儿啼哭背后的需求逻辑,未来面对子女时自然会多一分耐心与理解。

这项教育革命正在重塑社会的认知图景。在苏州某新教育学校,毕业生的家长问卷显示,参与过家校共育课程的学生,其家庭冲突发生率下降37%。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青少年在生物课上讨论基因遗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社会课上分析原生家庭对人格塑造的影响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度学习。这种教育不是在传授标准答案,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回望,苏霍姆林斯基的远见愈发清晰。家庭教育从来不是私人领域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当我们把"如何做父母"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在构建新型教育生态:让每个生命在成为父母之前,先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与成长。这或许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急着将孩子推向起跑线,而是教会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