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共读7 · 生气通天论-上】
今日,我们进入《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此篇将揭示一个根本概念: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天道紧密相通,而“阳气”是维持这一切的核心动力。
🌞 核心思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您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而阳气就是其中的太阳。
太阳不明,则万物不生;阳气不固,则寿命折损。
它是我们身体一切功能与抵抗力的源泉(“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 阳气受损,百病丛生
· 因于寒、暑、湿、气(风邪):外感邪气会闭塞阳气通道,导致关节拘挛、痿软无力甚至浮肿。
· 烦劳、大怒:内在过度的劳累与情绪,会使阳气“张”或“绝”,引发“煎厥”、“薄厥”等危重病症。
· 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肥甘厚味会催生疔疮,提醒我们饮食清淡的重要性。
🌅 阳气的日节律与养生启示
阳气在一天中也有升降出入的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因此,傍晚之后应“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让阳气顺利内收,充分休息。
🤔 今日共读思考
1. 对照经文,您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习惯是最伤阳气的“贼”?
2. “暮而收拒”的原则,对我们现代人的夜生活安排有何启发?
1.昼夜颠倒的作息 2.寒凉食饮的无度 3.过度依赖空调 4.情绪耗散过度 5.滥用清凉药物
夜间活动宜收 电子设备需拒 夜间饮食当藏 居住环境宜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