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矫健:从翻越护栏的老人看当代老年群体的生命绽放

一直以为在大马路上翻越护栏是年轻人干的“营生”。今天几位六七十岁大妈的翻栏行为让我大开了眼界,拓宽了见识。

上午的我正在路边等车,东张西望盼车到来之时,几位大妈从我身后一路小跑冲向道路中间的隔离带。

由于这不是路口,亦没有人行道,这个点还是上班车多的时间,冷不防看到这种情况,“危险”二字脱口而出。由于这几人跑的正带劲,哪听得到我的喊声。转眼功夫,就到了路中间的隔离栏边。

看到她们跑的如此急切,如此紧迫,还以为有什么当紧之事。随之而来的系列动作,更让人呼吸急促,为其捏一把汗珠。

看不出任何的犹豫,任何的踌躇与迟疑。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做起一个相同的动作:护栏翻越。

一米多高的护栏,抓栏、蹬腿、翻越、落地,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翻越时展现出的惊人臂力和腰肌力,落地时的稳当妥贴完全不输年轻人。真是颠覆了我对老年人行动能力的固有认知。看得我目瞪口呆,看得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让人惊讶的还有她们面对危险时的淡定与从容。在川流不息的车流旁,在车速全是几十公里的你追我赶状态下,她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定。这种心理素质与人们印象中“老年人应该谨小慎微”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常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自动归入“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常常认为六七十岁的年龄就属老年人,到了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的时候。看到他们比较辛苦的劳作,就会泛起丝丝怜悯之心。

记得前些年盛行人力三轮车载客之时,每每看到年龄大的老年车夫,即使近在咫尺也不愿乘坐他们的车子,好像有些于心不忍,心有不安似的。

但现实中,很多老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就像那些泰山挑夫,虽然年过花甲,却仍能负重攀登数千级台阶的能力。

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条关于泰山挑夫的短视频。有几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女性坐上了花甲老年人的轿椅。看到老年人抬着轿椅负重前行,看到年轻女性悠哉悠哉的画面,评论区有人顿生怜悯之心,对这几位女性说出了非常不友好的话语。认为她们年纪轻轻,这样做好像太不讲道德、太没良心。

出于善意“不坐老年车夫的三轮车”“不上老年泰山挑夫的轿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机会。对许多老年人而言,适当的工作不仅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也是保持身体机能的一种锻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纽带。记得有位老年快递员曾说过:“比起被当成易碎品供着,我更愿意被当成普通员工。”

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现在大多六七十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在提高。健身房里的银发族、老年大学的活跃学员、自驾游的退休夫妇……,都在重新塑造着“老年人”的社会定义。

我们应当将视角从“老年人需要什么照顾”转向“老年人能够创造什么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就像那几位翻越护栏的大妈以及泰山的老年挑夫,应该欣赏的是他们展现的非凡生命力,而非一味地去担心,去忧虑(抛开违反交通规则),去怜悯。让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适度参与社会劳动,做些力所能及、喜欢的工作,获得公平的工作机会,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让他们老有所做,老有所得,老有所获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选择。

当我们学会用平视而非俯视的眼光看待老年群体时,才发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的是生命的光彩,不再挺拔的身躯里跳动的是年轻的脉搏。在这个重新定义年龄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度过了多少个春秋,而在于如何让每个春秋都充满生命的赞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