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父母不曾注意的方面,藏着孩子闪闪发光的天赋

文|弥小木

“如何发现孩子的特长?”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毕竟,“特长”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很长一段时间。

从“喜欢”到“坚持”再到“突出”,能将孩子“喜欢”的事,发展成“特长”最好不过。“特长”的背后,要是有“天赋”加持,会让孩子的“特长”变得更显眼。

关于“天赋”,这两天读的《人人有天赋》,刷新了老母亲以往对“天赋”的理解。


《人人有天赋》是比利时教育顾问卢克·德沃夫、比利时童书作家布伦希尔德·博姆斯,和插画家艾玛·蒂森共同合作分享“天赋”的一本童书。

关于天赋的1个真相

齐鲁名师李怀源分享过天赋的两个衡量标准:

第一,在同等的时间里,比别人做得好。

第二,产出同样的成果,比别人用时少。

李老师对天赋的看法,也是老母亲过去对“天赋”的看法。

这种看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个定义之下,一个人身上所谓的“天赋”,在有相同“天赋”但更厉害的人面前,会变得不值一提。

这样的认识,让人很有挫败感。别问我怎么知道,现实已经给老母亲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

所以,关于“天赋”,是否有更广一点的说法?

《人人有天赋》里的定义,让人眼前一亮:

天赋并不在于你在某个方面做到最好,或是表现突出,而在于它对你自身有什么影响。

比起所谓的“最好”、“突出”,“自身的影响”才是更重要的存在。做有“天赋”的事,不仅“会发现快乐的时光似箭一般飞速而过”,还会变得“元气满满”。

具体如何理解《人人有天赋》中的这句话?来看看书中分享的一些对话就会明白。

运动会后,有孩子和家长分享:

真是美好的一天!我跳高越过了11米,比之前高了3厘米,刷新自己的记录。这可是很大很大的进步呀!

也有孩子分享的内容是:

我们今天踢了平局。但是,我们队真的太棒了!我们配合密切,每个人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做到最好或很突出,并不是“天赋”的全部,“天赋”给人的收获,更多在于对“自身”有怎样的影响。

《人人有天赋》,道出了“天赋”的真相。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发现能让孩子变得元气满满的天赋呢?

3步发现孩子的天赋

彭凯平老师在《孩子的品格》中分享了两个概念,一是“表现优势”,二是“个性优势”。

所谓的“表现优势”,就是日常我们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比如成绩好坏,听话与否等等。“个性优势”则是孩子在应对生活挑战时,会表现出来的优势。

彭凯平老师提到的“个性优势”与《人人有天赋》中分享的“天赋”有相似之处。不同的点在于,《人人有天赋》把更细致的“天赋”做了分享。

手捧《人人有天赋》,我们可以借助这本书,通过以下3个步骤来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

了解

观察

对照

读第一遍的时候,会了解《人人有天赋》里关于“天赋”的说明。这样还不够,书的最后有一份《天赋教授的天赋之书》,里面详细罗列了16种“天赋”。

每一种天赋,都由3个部分组成:

是什么

去哪里

小建议

比如“勤劳的小蜜蜂”的介绍

读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对16种“天赋”有一定的了解。

接着,开始观察。

如何观察?

《人人有天赋》给了示范:在生活的各种场景下观察

比如假期旅行期间,孩子关注的点,很可能藏着被忽视的“天赋”。

比如逛博物馆时,孩子不经意间展示的能力,也藏着“天赋”。

观察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门需要修炼的技术。《从“熊孩子”到男子汉》里说,观察孩子,“涉及大量的倾听、耐心和专注”,“需要我们认真倾听他们说出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话”。

观察之后,对照《天赋教授的天赋之书》里的16种“天赋”,慢慢看见孩子身上所具备的“天赋”。

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就好了吗?

并不是,后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彭凯平老师曾说:发现孩子的天赋优势,并帮助孩子将其发挥到极致,孩子才更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获得成功。

翻开《人人有天赋》,通过“了解、观察、对照”3步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之后在生活中不断加强“天赋”的应用。

让天赋扩大到整个家庭

王阳在《故事来帮忙》里说“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去完成此生的使命。”

为人父母,别只关注孩子,也记得关注下自己。不仅要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最好也能看见自己身上的“天赋”。

《人人有天赋》里的16种“天赋”,对大人适用吗?也是适用的。

除了《人人有天赋》,还有一套书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加深对“天赋”理解——《独一无二的孩子》

《独一无二的孩子》是绘本大师昆廷·布莱克与不同大奖作者合作写给孩子们的童书。

《独一无二的孩子》共有4册:

《王牌超龙有限公司》

《了不起的福家马戏团》

《瞧瞧这一家》

《耳朵眼儿里的香蕉》

《耳朵眼儿里的香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感受孩子的童真与“天赋”。

《了不起的福家马戏团》、《瞧瞧这一家》,以团队、家庭为单位,看见每个人的“天赋”。

深入挖掘每个人的“天赋”,会发现就像《王牌超龙有限公司》里的故事说的那样:其实你没有那么有限

写在结尾的话

如果不是遇见《人人有天赋》,老母亲对“天赋”的理解,还局限于相比自己“做得最好、表现最突出”的定义。

这样的定义,往往会让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带来的结果就是遇到“做得更好、表现更突出”的人,挫败感是少不了的。

《人人有天赋》给人打开了思路:原来,“天赋”是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的。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认为,天赋就是“使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那种特质”。《人人有天赋》里的16种天赋,恰恰都是在说“那种特质”。

《人人有天赋》,特别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来打开发现“天赋”的眼睛。

对了,别忘了还有《独一无二的孩子》。

人人有天赋,人人都独一无二。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