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照见了教与学中深藏的悖论。它戳破了我们“热爱思考”的浪漫幻想,直指真相:大脑天生“懒惰”,深度理解需要刻意对抗本能。这解释了学生对死记硬背的“偏爱”——它是一条认知上的“捷径”,尤其在面对标准化测验压力时,能提供立竿见影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揭示的教育者无意的“共谋”:当我们过度依赖考察事实记忆的测验、急于推进进度、追求“标准答案”时,实则是在用制度的力量,将学生推向那条更轻松却更肤浅的学习之路。这迫使我反思:我们的课堂设计和评价体系,是否在无形中助长了我们希望避免的机械学习?
关于“谁来决定深度学习内容”的拷问,更是直击教育本质。它提醒我们,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在成人的引导权威与学生的探索自主之间,在知识深度与认知负荷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真正的挑战,是让学生理解“费力思考”的价值,并愿意为此投入心智努力——这或许才是克服“不喜欢上学”的终极解药。教育者需成为认知挑战的“脚手架搭建者”,而非仅做知识的搬运工或效率的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