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儿子一遍遍的央求,我们家的成员名单上,终于添了两个毛茸茸的名字——灰灰与毛团。
起名与初见
儿子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捧进笼子,歪着头观察了好一会儿,便郑重地宣布了命名结果:那只个头稍大、毛色深灰、背上镶着一道醒目黑线的,叫灰灰;另一只总爱把自己缩成一个圆滚滚毛球的,就叫毛团。
喂养
从此,我们家便多了一份“甜蜜的负担”。儿子是它们的“首席饲养官”。
喂养是第一课。儿子认真地从网上学来,仓鼠易胖,需定时定量。于是,每隔一日的晚饭前,给仓鼠“开饭”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任务。用他的小手抓起一小撮粮食,放在仓鼠食盒里,然后专注地看着:先是灰灰迅速叼起一颗最大的,转身窜到自以为安全的角落,而毛团则是叼完后守在食盒旁边,它们用前面两只小爪子像手一样紧紧捧着食物,小嘴飞快地蠕动,两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鼓成两个圆球。那副“护食”的专注模样,总能引得儿子压低声音,悄悄对我说:“妈妈,你看它们,好像两个偷藏零食的小宝宝!”
运动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跑轮都是灰灰的最爱。它的整个世界,仿佛就是那个吱呀作响的跑轮。它能不知疲倦地在上面狂奔,小爪子蹬得飞快,黑亮的眼睛在飞驰中还骨碌碌地转,偷偷瞥你一眼。最精彩的莫过于它的“失足瞬间”——后爪一滑,“噗”一下从跑道上溜了下来。它顿时像被按了暂停键,整个鼠僵在原地,小脑袋夸张地一歪,眼神里满是懵懂的震惊,仿佛在无声地呐喊:“怎么回事?”这憨态可掬的一幕,总让趴在笼边观察的儿子笑得前仰后合,拍着手喊:“妈妈快看,灰灰又傻掉了!”哲学的沉思从不超过两秒。下一刻,灰灰后腿奋力一蹬,身手敏捷地翻身爬起,又跳回跑轮,继续它那场永无止境的追逐。
而毛团运动量小很多,常常寻个最角落的位置,把自己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毛球,像一团静止的云,仿佛在进行深度的冥想。当灰灰在跑轮上挥汗如雨时,毛团只是抬起眼皮,淡淡地看一眼,然后便迈着优雅的小步子,挪到另一个角落团在那,仿佛在说:“热闹是它们的,我自有我的洁净与安宁。”
洗澡
每周一次的洗澡,定在周日下午,这是儿子最喜欢的亲子环节。他总会抢着用那个迷你小勺,舀起洁白的浴沙,屏住呼吸,轻轻地、均匀地洒在它们身上,嘴里还模仿着下雨的声音:“沙沙沙……下雨喽!”两只小仓鼠便像是听到了指令,同步地抖动全身,小脑袋猛晃,把沙粒抖得四处飞溅。高兴起来,它们会在沙里尽情打滚,翻来覆去,直到每一根毛发都蓬松油亮,才神气十足地钻出来。
夜半歌声
它们真正的活力,在入夜后彻底爆发。跑轮“吱呀”的声响、啃咬笼子的“咯吱”声,汇成一曲独特的“夜半交响乐”。为了应对它们磨牙的需求,我们特地购置了磨牙棒。没想到,它们的性格在这件事上也泾渭分明:毛团会认真地抱着磨牙棒啃食,而灰灰则对此不屑一顾,宁愿继续“祸害”笼子。
隔笼守望
一个周末的清晨,儿子像往常一样跑去查看,却突然惊呼起来:“妈妈,你快来!它们叠在一起了!”
我过去一看,心一下揪紧了——一向安静的毛团,此刻正蜷在跑轮上睡觉,而活泼的灰灰,竟整个身体都压在毛团身上,姿势充满了占有和压迫感。
“它们是不是在打架?毛团会不会被压坏了?”儿子的小脸上写满了担忧。
我们赶紧上网查询,儿子捧着手机,一字一句地念出答案:“仓鼠是独居动物,长大后需要分开饲养,否则会争夺领地……”
“原来它们长大了,需要自己的房间了。”儿子恍然大悟,脸上的担忧化为了一种郑重的责任感。
于是,我们很快为它们置办了一模一样的新家,成了并排摆放的“好邻居”。分开的第一天,儿子有些不放心,一会儿看看灰灰是不是在跑步,一会儿看看毛团是不是在吃饭,嘴里还念叨着:“你们现在自己是自己的老大啦,要乖哦。”
分笼后,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它们并没有变得陌生,反而时常隔着笼子互动。有时会一起对着同一个方向咬笼子,节奏一致得像在合奏;有时又会凑到栅栏边,伸着粉色的鼻头使劲嗅闻彼此的气息,仿佛在隔栏打招呼。
儿子看着它们,有了新的感悟:“妈妈,它们虽然分开了,但还是好朋友!”
尾声:我们家的“三省吾身”
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而在我们家,这两只小仓鼠成了我们每日温柔的牵挂。晨起、睡前、回家第一眼,看看它们成了习惯。它们用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习性——护食的任性、夜晚的吵闹、隔笼的互动,映照着我们——生命的成长的道路,或许就是如此:从亲密无间到学会独立,在动静之间找寻自己的节奏,而爱与关怀,则转化为一种尊重的守护。
感谢这两个小生命,它们不只是儿子的玩伴,更是我们全家的“毛孩子”,用它们的一举一动,为我们上了关于爱、成长与尊重的最生动的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