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如此,五站才出现了八大粮商之称谓。就是最早进入四平街火车站经营粮食的几位粮商。因为通过铁路火车的运输,能够尽早尽快把粮食输送到指定地点。所以,南方有来东北采购粮食的,主要是高粱、谷子和小麦。而东北的大豆,是日本侵略者眼睛紧紧盯上的农产品,所以,粮商们卖给日本的大豆更多。
一九0七年左右,小日本在旅顺口及其附近地区站稳了脚跟,经济掠夺机构建立建全,开始向南满铁道附属地所属火车站进行辐射。在相应火车站成立分支机构,五站当时还是四等小站,这时还没引起小日本的重视,只在公主岭成立南满铁道公主岭事务所,分管五站事务,每天派两个驻在员临时来五站办理业务。也就是登记谁来五站开铺子,并对盖房子的铺子发放地号。此时,其范围也就是沙俄占领时规划区域内。
但是,王化行在五站开玉成隆铺子,大量地收购大豆等粮食作物,并很快地卖了出去,而且外卖大豆、粮食也赚了不少钱,由此,很快扩散传了出去。加上小日本人也不断地进行宣扬,特别是对进入开铺子,租用街基地,及经商免税为诱饵,力图吸引人们进入五站经商。加上最先进入五站李久如的作用,也真吸引了部分商人进入到五站开小铺子。结果是五站周围的镇子,许多商人因为五站招商的影响,都来到五站开铺子,渐渐地附近的城镇出现凋零状况。特别是四平街,仅仅离五站十五里,所以受到影响最大。
北面有个叫买卖街的镇子,也就是现在的梨树镇,距五站三十余里地,当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个最初叫奉化屯,奉化屯周围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形成屯落。
嘉庆年间,蒙古王爷达尔罕王爷招垦,闯关东的人在这里垦荒种地,立屯时起名叫奉化屯。垦荒的人越来越多,清王朝为了便于管理,道光元年奉旨成立梨树城分防照磨,下辖九社,买卖街为奉化社驻地。署衙在当时的梨树城,即现在叫偏脸城的地方。后发现偏脸城也就是梨树城在招苏太河北岸,照磨署衙与昌图府来往联系不便,于是,就把梨树城分防照磨搬迁到招苏太河南岸,既现在梨树县城所在地。光绪四年照磨署衙升为县衙,因为建县时所在地为奉化社,随即就把用奉化为县名,成立奉化县衙。驻地奉化社改名叫守善社。从此,以后原来民间俗称的买卖街就成了县城所在地。
梨树分防照磨衙署迁至奉化屯后,为防“匪患”,四周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土城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为之四面通衢。
随着时间推移,荒地开发越来越多,境内聚众成的屯子数量也多了。盛京将军奏请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设新县。旨准,定名为奉化县,“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律办理”。
当年之所以叫买卖街,就是在此地来做买卖的人多了。远近都叫奉化屯为买卖街,在这个街里有一著名的买卖人,名叫曹廷璞,
廷璞是他的字,本名叫曹轩霈。来到买卖街后他开的是烧锅。《昌图县志》载,“商分上中下三等。烧锅、粮栈、当铺上等生意也,多山西人;中等则为丝房、杂货及药行等类,多直隶永平府人;若下等之小本营业,不可枚举,多山东人”可以说山西来东北这疙瘩经商,多数是开烧锅的,就是所谓上等商人。
曹轩霈祖上就是开烧锅的,具体地说是山西太谷县北洸村人。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现在也相当闻名。所以,山西曹家那是名门望族。
清朝时梨树县为蒙古达尔罕王的游牧地,直到清嘉庆八年(1803)年蒙王招垦蒙、汉开始杂居。随着清朝关外逐步地开禁,关里人出关的越来越多,除了来开荒种地的外,也有许多买卖人看好了这里,许多买卖人来到奉化社所在地开起了自家的铺子,比如山西人曹轩霈,他在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就来到奉化社所在地,当时称之为买卖街,也就是现今的梨树镇开商铺。就像郑家屯一样,立市开始都叫买卖街。曹轩霈到买卖街时,还没有几个铺子,来后先是开烧锅造酒,故起名叫富盛泉,跟通江口乔家一样先开烧锅后而发展起来其它的行业。
最初富盛泉烧锅投资为七万二千银元,然而经过曹轩霈多年的苦心经营,真的是富得像泉涌,一举成为买卖街最大的商号。经营项目涉及百货、金店、烧锅、粮油等等。曹轩霈也豪盛起来,有人为借他的名号,就与曹轩霈合伙投资开了富盛成、富盛长两个铺子。曹轩霈真是有心人啊,赚钱如泉涌还不够,还得成长,还得长长远远。而曹轩霈铺子也真如他所愿,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和其祖上相比毫不逊色。
赵老翰和乔本茂曾经路过此地,此时的赵老翰做梦都不会想到以后会与曹轩霈结交,并得到曹轩霈大力帮助。当然了这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