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方立极・天地人和】浅社深塾 经子医读・释数(5)

“五”——中央至尊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五从二、从乂,二表天地,乂表交午——相互交错。

“五”的哲理及其文化妙义首推“五行”——五个在宇宙间横行不已的东西。古人将构成宇宙万物的各具特性的基本物象归纳为五大类型,以简驭繁,来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 ·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但五行无常胜,彼此之间有着生、克、制、化的利害关系,即五大类物象之间相互生、克,相互促进与排斥,对立而又统一,克中有制,制中有化,化中有生,以维持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明代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无极而太极”,言“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说无极(体、静)就是太极(用、动),它们不是“顽空、断无”,而是太极中蕴有二(阴阳)五(五行)的精髓,机缘成熟时它们能够“妙合而凝”成宇宙元精而无中生有,生成精气神三元,化出天地人三才。

“五行”也可以说是各具特性的五大类能量流之气,顺之则昌,逆之则害(贼)。故唐代道士李荃常称五行之气为“五贼”:“五贼者,五行之气……所言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言贼也。”《阴符经疏》明确提出,了解和掌握五行之气的运化规律,可以免受其贼害:“心既知之,故使人用心执五行而行,睹顺逆而不差,合天机而不失,则宇宙在乎掌中,万物生乎身上,如此则吉无不利,与道同游,岂不为昌乎。”

“土”为五行之主。《丹经》名言:五行四象(金木水火)全籍土,或曰攒簇四象归一象(土),叫做“五气朝元”,久之可达“三花聚顶”而丹产珠圆。

儒家的五行曰“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四象”的基础上推举出来的“老五”,有“中央至尊”之义。华夏“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华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中,以第五岳嵩山最尊,虽不是最高。《白虎通义》:“中央为嵩,嵩言其高也。”

《黄帝内经》在论述五脏配属五行时,脾胃归于“土”,尊其为“后天之本”,其液号“中津”,乃后天营养物质之精华。丹道家基础功夫的“炼精化气”之“精”,就是这个“中津”化生的“阴精”,它能滋养五脏六腑,润滑四肢百骸……最后贮藏于丹田成为炼精化气的基本原料。

在“三皇五帝”之中,中央之帝属土,色黄,故称“黄帝”,高居于其他四帝之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