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静、强大、坚韧。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一群人围住了。跟随孔子的学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孔子安慰周围的人说:“孔子说他和文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文化,从尧、舜、禹、汤、文、武到周公,一路这样传下来。文王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脉,不就在咱们这儿吗?如果老天要让这个文化没落、消失,要毁灭华夏的文化,那我怎么能够继承这样的文化呢?如果老天爷不让斯文在今天断绝,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
解读:
当你有着强大的使命感,由内而外就会焕发出一种将死置度之外的大丈夫气概。孔子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他相信匡人不会拿他怎么样的。就好比之前的恒魋,派人砍树来谋杀孔子,恒魋其如予何。
人生不易,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有些人逆流而上;有些人乘风破浪;还有一些人被荆棘困难击倒。而拥有使命感能够帮助你走的更远,你带着使命感这副铠甲前行,你就能够在黑暗中撕裂一道光,看见前方的光明。
带着使命感前行,不被魅惑;不被击倒,坚守初心,励志前行。
二:刻意练习,历经磨难你也能达到孔子的境界。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有一天问孔子:“孔子肯定是个圣人吧?为什么孔子什么都会?“子贡说到:”老天就是想这么安排的吧,让孔子成圣,所以他会的比较多。“孔子听说子贡与太宰的谈话,说到:”太宰怎么了解我呢?我因为从小出生贫贱,所以我什么都要做,会的自然就多了。如果出生就是一个君子,一个贵族,他怎么能够会这么多东西啊?不会的。“
解读:
当一个人能够历经磨难,得到了很多的锻炼,经历的多了,收获到能力也会随之增长。孔子从小贫贱,吃了很多苦,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所以他会的就比一般人多。当你对一件带有恐惧,犹豫不决要不要去学习的时候。应该立马打消要不要去学习这个念头,应该立马行动起来,去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够增长自己的技能。
《刻意练习》这本书揭示了很多的天才的原理,当你认为别人天生就会时,不过是比你练习的时间比较长而已。莫扎特,爱因斯坦,牛顿等这些天才。做的不过是更多的练习。孔子也是如此,会的比别人多,不过是做了更多的刻意练习。很多人看见别人会的某个技能,第一时间反应就是,那是一个天才,懂得东西真多。而不是真正的说想要去花时间投入到这个技能中去练习。
当你犹豫不决时,你就可以回顾这一章的内容,孔子也是通过后天的习得获得的能力。
三: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
原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这句话与上一句联系在一起,或许就能够说的通。
当孔子感慨自己“吾少也贱”时,琴牢在旁边补充了一句,说:“孔子说:”我没有被选中,所以多才多艺。“
解读:人生确定的系统,看似稳定,实则脆弱。拥抱不确定的人生,获得更大的成就。
孔子曾经因为想要去做官,但是没有考上,上位者看不上孔子。但孔子并没有因此失意,反而因祸得福,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教育家。
相反,当你进入一套系统,在某个公司里面做官,你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淹没在无穷的工作中,当你想要去写一篇文章,有着开不完的会的等着你。当你拖着一生的疲惫回到家,沾床就睡,就不会想着去练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了。
做领导表面看没有什么损失,但是缺失了更多的机会成本。让你失去了人生另外一种可能,当你做了领导,就要服务于人民,在一家公司, 你要为公司的发展着想。限制在了城墙里面。
达芬奇出生贵族,是个私生子,没有读贵族学校。但是并没有阻碍达芬奇能够画出《蒙娜丽莎》绝艳世间的作品,也没有阻碍达芬奇成为发明家,也没有阻碍达芬奇成为一个哲学家。
当命运随机把你抛向一个地点,你要学会从中去学习,掌握技能,登过一座又一座高峰。
我现在也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中,当命运把我抛向一个随机的地点,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会走向何方,可能是成为一个作家,亦或者是一名讲书人,亦或者成为一个小说家。当你去努力,去学习,能够爬上你所处的高峰,然后继续攀爬,最终达到山顶。
没有一成不变的,惯性的未必好,不确定性也没有想象中的差。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拥抱改变。
四:提问的艺术。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是像大家所说的那样什么都知道吗?其实很多事我都不知道。(孔子很谦虚。)下面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孔子说,鄙夫跑来问他问题,他发现这个人笨笨的,什么都不会。接下来,他“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好像是教练是教育,比如从一个问题的开头和结尾,或者一件事简单开始和结束进行询问,问对方现在和未来打算怎么做。
第二种解释是,“空空如也”说的是孔子自己。孔子说,别人问他一个题,把他问蒙了,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答。这时候怎么办呢?他不间断地向别人请教,追根究底地问,尽量弄明白。
我更加认可第一种解释,教练的意义。因为孔子懂得东西很多,它不会说自己什么都不懂。
解读:孔子并不是全知全能,他也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对于很多事情,他其实都不知道。那么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他是如何让别人明白的呢?通过提问的方式,正面问完,反面问。问完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他可能他自己就能够明白了。
孔子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跟学生对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提问,能够让对方有所触动,让对方明白这件事的起因后果。就像母鸡同啄,当小鸡在鸡蛋里面快孵化而出,用自己的小嘴啄鸡蛋,还差一点就能够啄出来时,母鸡同时也从外面往里面啄。刚刚好达到的这个临界点,这个状态就是母鸡同啄。而这也是教练的艺术。
这很像现在的教练式教育,通过提问的方式,促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
其实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发思考,自行的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