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的村落里,劳热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比起自家村里的劳热,我总更期待去外公外婆家过节。那里的劳热,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将童年的欢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劳热前夕,村口的老榕树下便开始热闹起来。戏班子的伙计们扛着竹竿,像蚂蚁搬家似的搭建戏台。竹竿一根接一根,搭起两三米高的台子,仿佛要触到天上的云彩。若是小村落,便只请得起人偶戏,台子小得像玩具;但外婆村里年年都请潮剧班子,还要在观音娘娘庙前另搭一个小戏台,说是专门演给菩萨看的。
神殿左侧的空地上,两根竹竿撑起米白色的银幕,像一面招展的旗。傍晚时分,男人们搬着竹凳,孩子们抱着小板凳,早早占好位置。抗战老片的枪炮声与戏台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交织成独特的乡村交响乐。
劳热当天,鞭炮声是开场的号角。外婆家正对神殿,一串串鞭炮用竹竿高高挑起,像红色的瀑布。点燃的瞬间,震耳欲聋的声响直冲云霄,我总捂着耳朵往屋里逃,却又忍不住从门缝里偷看那绚烂的火光。
村道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炸洋芋的香气与刨冰的清凉交织,冰花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钻。最多的还是海鲜摊子,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大摆宴席。大户人家请来厨师,普通人家也忙着招待亲朋。小贩们像候鸟一样,哪个村要劳热就往哪里赶。
夜幕降临时,戏台上的灯火通明,台下的观众如潮。孩子们攥着父母给的零花钱,在摊位间穿梭,像欢快的小鱼。亲戚们围坐一堂,说着家长里短,笑声与戏文混在一起。这一刻,整个村子仿佛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如今想来,劳热不仅是节日的狂欢,更是乡情的凝聚。那些热闹的场景,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此起彼伏的欢笑,都化作游子心中最温暖的乡愁。每当夜深人静,闭上眼,仿佛又能听见戏台上的锣鼓,闻到炸洋芋的香气,看见外婆站在门口,笑着招呼客人。这便是劳热,一场永不落幕的乡愁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