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拐下高速时,窗外的景色已经由井冈山的苍翠变成了赣州城郊的烟火气。这是旅行的第三天,我们一家人来到了这座古城。午后,便去走那传说中的浮桥。浮桥在建春门外,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历史,由数十只木船并排相连,铺上木板,横跨贡江。踏上桥面时,木板微微晃动,江水在脚下流淌。桥头有卖各类鱼干的渔船,桥上有眺望江水的游客,木船上是些赤膊的本地人,扑通扑通地跳下水去游泳。
傍晚时分,我们去逛了古城墙。城墙宽阔,足以容数人并行。我们慢悠悠地走着,途经八境台,登高远眺,章江与贡江在此交汇,形成浩荡的赣江,水天一色,气势恢宏。再往前,便是郁孤台——辛弃疾笔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所在。站在台上,望着江水奔流,千年前的烽烟与词人的慨叹似乎仍在风中回荡。
暮色渐浓,墙下的各式摊位亮起灯火,油烟味与叫卖声混在一处。我们边走边品尝当地小吃。转角处,一位老人正在制作糖画,小女看得目不转睛。“想要什么图案?”老人问,铜勺里金黄的糖浆冒着热气。"小鸡!"小女不假思索地回答。老人手腕轻抖,糖浆如丝线般落在石板上,转眼间一只金鸡独立便成形了。他插上竹签,待糖冷却后轻轻铲起递给小女。她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糖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
夜幕降临,我们随着人流走进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被称为“赣州宋城”,白天的青砖灰瓦在灯光映照下忽然变了模样——屋檐下悬挂的灯笼将朱红色的光影投在石板路上,仿古建筑的轮廓被LED灯勾勒得如梦似幻。街口立着块木牌,上书“宋潮不夜城”几个大字。“真像穿越了...”我轻声感叹。确实,街上来往的游客大多穿着汉服,有执团扇的少女,也有戴幞头的少年。街不很长,却挤满了人。走到街尾,一阵清越的琴声突然从右侧二楼飘下来。抬头望去,一位身着月白旗袍的姑娘正在抚琴。她半遮着脸,额前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翻飞,奏的是《高山流水》。琴声时而如清泉叮咚,时而似松涛阵阵,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正听得入神,琴声戛然而止。对面二楼的雕花木窗“吱呀”一声推开,一位着红色襦裙的舞者款款而出。这位姑娘明眸皓齿,水袖一甩,竟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她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而如弱柳扶风,时而似惊鸿照影。最妙的是那个转身的动作,裙摆飞扬,宛如盛开的莲花。这边舞蹈刚停,对面的琴声又起。这次换了一曲《渔舟唱晚》,琴音悠扬,仿佛让人看见夕阳下的粼粼波光。如此往复,琴声与舞蹈此起彼伏,竟似在隔空对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纷纷举着手机录像,都想把这份美好留住。
后来才知道,这竟是宋街每晚的常态——左边轻茶,右边酒菜;左舞右琴,你方唱罢我登场。听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还原宋代瓦舍勾栏的市井欢娱。
这一夜的琴韵舞姿,想来会成为我们对赣州最鲜活的记忆。
赣州的夜,像一场永不散场的戏。而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成了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