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学主张”应该是专家和学者去研究的教育理论。最近我看了凌宗伟老师的《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让我对教学主张有了新的认识。
平时我们老师承受了非常大的工作量,还要去搞教研工作,有时候是真的不想动。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有什么意义呢?凌老师说,无论我们老师会不会去做教研工作,我们平时的日常工作就都是研究者,都是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确实如此,我们每天面对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随着时间增长,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而这些问题出现之后,老师都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无意当中就成为了研究者,有些老师有心就会有意识的去进行研究,也许就成为了“有名”的老师。然而无论老师是“有名”还是“无名”都有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就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而教学主张也会潜移默化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最后形成教学风格的形成。
正如凌老师在书中所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主张影响其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逐渐调整教学主张,进而影响其教学风格和特点。教育理论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强调教师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力层面的发展,这些发展往往会直接反映在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上。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近十年来我一直很喜欢上完课后去写教学后记,因为我发现有些课我上得不好,但是等我静下心反思之后,我去另外一个班上,我会进步很大。所以我就坚持写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写教学后记会有进步。看了凌老师书中的这段话,我突然明白原来是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积累一定的经验,也许还形成了一点点自己的教学特点,这些教学特点的背后就是我对自己教学的认识,是我的教学主张。而我自己的教学主张也反馈与教学实践中,让我不断反思,逐步成长。
正如凌老师在书中所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体现。随着教师经验的积累和专业发展,一个人的教学主张会持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教学领域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这段话我深有同感,原来在少数民族学校教了三年数学三年,感觉真的是把浑身的精力都花上。每周回家除了休息我还是只想休息,平时太累,特别是脑子累。学生那边不停的有问题,我就要不停的思考,然后去解决问题。自己迷迷糊糊的在进行分层教学,也没有谁指导,我就一步步根据观察把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不同的学生要有差异化的教学,而且要客观对待这种差异,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也是非常意外,没有想到这三年初中数学经历居然评上了市级骨干老师。这三年经历无意中我是有自己的教学主张的,但我没有意识到。在凌老师的这本《教学主张》的书中第三章就有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提炼出了自己关于分层教学的教学主张。真是让人羡慕,我也想有意识的去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怎么去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呢?我也是很发愁呢的。凌老师在书中的第二章提供了“教科版”版的提炼方法:
首先有意识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思考:教学主张思考和回应的是“为什么教(学)”“教什么(学)”“怎么教(学)”的问题。
其次将个人智慧与专家意见结合。专家的意见可能来自教育研究文献,也可能来自他们的专业认知,教师需要积极听取和借鉴,但是你的主张终究是属于你的,要提炼出属于你的教学主张,你就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信念和教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不断的审问自己: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的角色和教师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你还得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和研究教育理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教育信念相吻合的理论。对照专家的意见,想想哪些意见与教育理论相吻合,哪些意见贴身自己的对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现实情境中适用不适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凡此种种,看的既是个人的智慧,也取决于个人的理解,最终还要将自己的教育信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综合起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
最后就是终身学习。一件事情做到一段时间容易,但坚持就难。
(今晚先写这么多,明天再慢慢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