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张》读后感(初稿2)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学主张”应该是专家和学者去研究的教育理论。最近我看了凌宗伟老师的《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让我对教学主张有了新的认识。

平时我们老师承受了非常大的工作量,还要去搞教研工作,有时候是真的不想动。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有什么意义呢?凌老师说,无论我们老师会不会去做教研工作,我们平时的日常工作就都是研究者,都是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确实如此,我们每天面对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随着时间增长,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而这些问题出现之后,老师都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无意当中就成为了研究者,有些老师有心就会有意识的去进行研究,也许就成为了“有名”的老师。然而无论老师是“有名”还是“无名”都有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就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而教学主张也会潜移默化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最后形成教学风格的形成。

正如凌老师在书中所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主张影响其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逐渐调整教学主张,进而影响其教学风格和特点。教育理论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强调教师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力层面的发展,这些发展往往会直接反映在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上。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近十年来我一直很喜欢上完课后去写教学后记,因为我发现有些课我上得不好,但是等我静下心反思之后,我去另外一个班上,我会进步很大。所以我就坚持写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写教学后记会有进步。看了凌老师书中的这段话,我突然明白原来是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积累一定的经验,也许还形成了一点点自己的教学特点,这些教学特点的背后就是我对自己教学的认识,是我的教学主张。而我自己的教学主张也反馈与教学实践中,让我不断反思,逐步成长。

备注:写着写着,我偏离了我原来的写作逻辑,原本是要写教学主张对教学的益处,写着就成了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相辅相成。也许我潜意识里觉得这也是益处之一吧。

原来梳理的写作逻辑:(原来写作输出的是自己消化理解的,偏离就偏离了吧。)

(1)无论有名还是无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2)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主张

有意还是无意

有意的教学主张对教学实践的益处

(3)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首先自己知识体系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过程

其次如何有意提升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个人实践总结、反思即成长、阅读专业书籍、专家指导)

原来写作输出的是自己消化理解的,偏离就偏离了吧。感觉还有些话想说,但又担心忘记打卡,先打卡,等会慢慢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