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保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翻拍自《读者》


01

前几天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写原一平的文章,原一平先生是日本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寿险销售大师,只有1.45米身高的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还有他招牌式的笑容,获得销售的一个个成绩。

文中写到他和一位老和尚的对话,听完原一平的介绍,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思”。一般人如果遭受如此的打击,怕是对出家人怀有敌意,甚至要咒骂整个佛教了。

原一平没有,他除了请教老和尚,后来还在高僧伊藤道海禅师这里学习坐禅。

02

佛教和心理学的相通之处,都是在关注“心”,在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同在于,心理学着重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而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存在心理疾病的隐患,就是一个烦恼的带菌者。所以,佛教修行不仅要解决贪嗔痴产生的问题,还要解决贪嗔痴本身,进而开发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无暇的健康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转自网络


这段话是济群法师一篇演讲最后的总结段落,这篇演讲的题目是《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佛教是解决人们心理的问题的,佛教不是拿来供的、拿来拜的。佛法最为世人传诵的“因果循环”,讲的通俗一些,就是过一种“以终为始”的生活,要过一种结果是轻安自在的生活,需要种下良好心态的因,并且了解轻安自在的生活,需要具足哪些要素,比如健康的身体、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

佛教不仅关注异常的心理问题,更观照每一个起心动念。

不管是以前做人文的工作,行政的工作,还是现在做销售的工作,对于自己所说的话,都会定期的回盘。有些朋友大概也有发现我说话会字斟句酌,原因无它,不是我怕说错话会背因果、背罪业,而是怕自己放逸。

销售全凭一张口,特别是保险的销售,很多的尺度都由自己拿捏。利益多讲几分,产品不足少讲几分,长此以往,虽然也是口若悬河,怕是也没人相信了。

03

保险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保险是人们对未知风险的一次谋划,这些未知风险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简单讲就是病、死、残、老。

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和人谈生老病死残,特别是和健康的人谈这些,在一般人的理解里,有违人性。

为什么佛教谈起生老病死那么自然,保险谈生老病死就那么别扭呢?难道只是因为保险有佣金,佛教没有佣金,恐怕不是,关键还是自己的一念心。

到底是自利利他,还是只有自利没有利他,或者利他很少。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知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本无情,旷达之人解其意。 佛法讲无常,讲苦空。因为...
    李庆建阅读 5,590评论 0 0
  • 01 为什么和学佛人讲保险这么难? 他们会说:“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如果我生病的话,那是我的业力。如果孩子生病,那是...
    李庆建阅读 5,596评论 0 0
  • 佛法。堪布,相当于博士学位的职称。 1.佛教的要义 有教无类,学天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乘,就是一条船,小乘渡己...
    四月天_1439阅读 3,638评论 1 1
  •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电脑、互联网诞生以后,资讯的传递更加便捷,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十分忙碌...
    文化微谈阅读 3,795评论 0 1
  • 点此在线收听此次课程录音 点此完成此次课程作业 点此下载此次课程资料 六道轮回 2017.06.18-佛法基础班二...
    dd2cf190289b阅读 7,63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