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去繁减负 为治理赋能增效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对于党员干部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才能从根本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强化思想教育,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检视整改,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整改整治措施,用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问题清单,对县域内“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面子工程”“新形象工程”等进行全面排查起底,抓好整改整治,严防出现类似新问题。强化政治监督,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融入县委巡察、党政督查、审计监督、统计督察、纪委监委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和干部考核考察、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等工作,形成监督合力。

      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根基才能牢固。组织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力量集聚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推动工作力量下沉,全面落实乡镇干部在岗在位“2112”工作机制,确保乡镇干部全年三分之二时间在村工作。开展随意抽调、借调乡镇干部问题集中整治,县直部门原则上不得从乡(镇)场借调工作人员,确保基层力量充足、队伍稳定。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制度,深化共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加大资源、权限向基层倾斜力度,构建“伊家人”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深入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计划,选派优秀基层干部赴援疆省市跟岗锻炼、赴内地省市学习考察,汲取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基层干部充实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

      减轻基层治理负担。权小责大往往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面临的困境,必须彻底扫除制约基层治理的一切阻碍,才能让基层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厘清基层权责,完善乡(镇)场、村(社区)权责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依法履职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动态评估落实效果,及时调整规范基层“接不住”的事项。持续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加挂牌子、出具证明事项等,坚决整治墙上形式主义。厘清基层报表,实行报表台账准入审批报备机制,对各级各部门单位下发基层的台账,由组织部门负责审定、开展业务培训和调研指导,及时更新、改进因上级政策发生变化的报表台账项目内容,对阶段性工作下发的报表台账,在工作结束后,明确停止报送。厘清基层数据,实行基层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作用,推行“一表多用”,提升数据联通性和信息共享性,减少交叉重复、口径不一的数据报表,让“干部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凝聚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和束缚,“增”的是实干和效能。只有把基层减负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优化基层运转保障,落实基层组织经费运转保障,按规定落实基层干部津贴补贴、职级晋升、带薪休假等政策。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奖励”结构性待遇保障体系,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优化基层考核评价,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实施“平时考+年底考”、“过程论+结果论”相结合,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周期频次、方式方法等,纠治考核重点不突出、指标体系过细过碎、搞“千分制”等繁琐形式,不统一开展实地考评。优化基层追责问责,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可容“免责清单”和不可容“负面清单”,正确对待基层干部履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纠正问责泛化、简单化。积极开展受处分基层干部暖心回访教育,严肃处理诬告陷害行为,持续开展失实澄清正名工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