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记忆:藏在岁月里的青春回响

文/夏晓墨

终于要写丹凤了,对于丹凤其实内心一直有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

怎么说呢?原本和丹凤是没有任何交集的,毕竟我人生的前15年都没有去过这里,如果非得说有联系,那就是每年过年时会喝到的甜甜的丹凤葡萄酒!

因为求学,在这里渡过了4年,这4年既有青春飞扬的美好,也有奋力挣扎的苦涩。

学业结束后,我匆匆收拾行囊离去,从此成了这座城的过客,却又从未真正走远。

这么多年,也常常会想起丹凤,也曾无数次路过、驻足、停留,甚至和闺蜜、和家人一起回丹凤游玩,和老友相聚,但这毕竟不是我的终点。

这种感受就像是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真真实实的发生过,也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甚至也会对别人提起,却只能点到为止,余下的留白,全藏在心底。

有千万次想“靠近”的瞬间,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身份,最后只好任由这份牵挂在记忆里静静沉淀。

幸好还有文字可以记录,可以回忆,可以接住那些如潮水般汹涌的情绪,将关于丹凤的碎片记忆,一一串联、妥帖安放。

1.初识丹凤:一个繁华但语言不通的地方

第一次到丹凤,是2000年,初三毕业,所有的学生要去丹凤参加中考,学校老师带队乘坐专门接送考生的班车,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学校统一订的宾馆,在车站路附近,窗外看到的是车水马龙,听到的是各种和我们家乡话完全不同的叫卖声,鲜活又陌生。

卖饭的、卖衣服的、五金店、商店、摆摊的、开店的,一家接着一家,分布在马路两侧,热闹的望不到头,比我们峦庄镇的街道大多了。

看完考场后的自由时间,我和几个好友攥着零花钱,只敢在宾馆附近打转。陌生的街巷让我们怯生生的,却又忍不住好奇地张望。


语言不通,主要是我们不会说丹凤话,就只能和老板进行最简单的沟通,挑选衣服,杀价,最终买了两件衣服,一条白色的长裤一件紫色碎花的衬衫,那是我对丹凤最具体的“战利品”。

2天的考试也都是带队老师带着一起去的,考完就回去了,丹凤留给我的记忆其实是模糊的,只牢牢记住了那份喧嚣的繁华,和语言不通的窘迫。

那一年不出所料的没有考上,有些同学选择离开校园,有些同学选择了去读中专,而我选择再上一遍初三。

复读的那一年很努力,大概是知道复读的机会来之不易,也是因为对繁华的丹凤心生向往,成了支撑我前行的光。

2.求学生涯:4年足以了解这里的每一条街巷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高中,一个年级12个班,我恰好在12班,那一年的分数线是430分,我考了480分,以班级第十五名的成绩,正式踏入了这段求学生涯。

那是第一次离家那么远,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再加上语言不通,让恐惧和孤独如影随形,我花了很久才慢慢适应。

课程数量和难度的突然增加,也让我应接不暇,偏科再加上想家,成绩一路下滑,好在作文一直很好,几乎每一篇都被当做范文当众朗读,那是灰暗时光里,唯一的高光时刻。

高二下半学期文理分科,终于摆脱了噩梦般的理科,可是依然挣脱不了学不会的数学,第一年和二本线差9分,信心满满的再复读一年,结果以5分之差再次和二本失之交臂。


于是,本该明媚的高中岁月,在记忆里蒙上了一层遗憾的苦涩。后来我常常梦见母校:喷泉在阳光下溅起水花,食堂飘着饭菜香,紫藤长廊缠绕着绿意,教学楼外的大树投下浓荫。可梦境的尽头,永远是考场里的紧张——我满头大汗地做题,醒来后心脏仍在怦怦直跳。

高考失利,大概是我心中永远的缺憾。即便后来出书、开工作室,也无法将其抵消。有些伤痛会随时间淡去,有些却像刻在心上的印记,始终清晰

当然抛开高考的痛苦,在丹凤生活的那四年,依然藏着许多鲜活的片段。

高一第一学期我住在宿舍,第二学期开始在外面租房,住过学校对面的巷子,住过葡萄酒厂,后来一直在商贸街附近租房,从一家换到另一家,一直到高中毕业。

那时候也交了很多好朋友,男女都有,一群人去给同学过生日,我们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知道青菜竟然还可以炒成一道菜。

刚刚开始租房时,为了省事,几乎天天都吃面条,有次周末,一群朋友要来吃饭,我计划做米饭,买了菜,借了朋友的电饭锅,把3斤大米一次性倒进锅里,结果大家一起吃夹生饭。


高中时的友谊真的很纯粹,即便20多年后的现在,很多曾经的同学和朋友依然有联系,偶尔还会小聚,因为段一起走过的青春,是再也回不去的珍贵。

一座城市能被记住,从来不是因为建筑有多宏伟,而是因为那里的人和事。丹凤于我,亦是如此。

那时候周末经常会穿过中心广场去博迪书店,沿路商店的音响里,循环着刀郎的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披着羊皮的狼》那是刻在2000年代初的旋律。

西环城路的菜市场很大,蔬菜的种类很丰富,紫阳宫临近学校,餐饮店和摆摊卖衣服的排成一行行,学校对面小吃城的凉皮,几乎承包了上学期间所有的早餐。

老街道有点旧但也有历史的厚重,陵园路有很多小店,在那里买给同学买过生日礼物,路口的那家米线是我们班同学家开的,很好吃,鸡冠山的夜晚很美,火车轨道旁的小路很适合散步。

车站路、机耕路、迎宾路、丹江河、体育场、博迪书店.....4年不长,但却足以走过和记住丹凤的街街巷巷!

3.记忆深处:想起和路过时依然会心动的地方

2005年,高中毕业,领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搬完所有的东西,也就算彻底告别这座小城了。

读大学、找工作、恋爱、结婚、成为母亲......此后的人生开始按部就班的过着,日子如流水般向前。

有一些同学选择留在外地发展,有一些同学回到了丹凤扎根,他们成了我与这座城最温暖的纽带。!

后来还回去过很多次,和闺蜜一起专程回去看我们共同的老友,去逛棣花古镇,带着老公和孩子去桃花谷看桃花,去吃农家乐。

更多的时候则是回峦庄老家时,匆匆路过,品尝一下上学时常吃的饭,见一见留在丹凤的朋友,一起去丹江河边转转,聊聊天,谈谈近况,回忆一下曾经。

因为有了熟悉的人,让我觉得丹凤还是曾经那座熟悉的小城,而我也不是纯粹的路人。


每次离开,坐在车上,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风景,街边的商店、鸡冠山、火车道、丹江河....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象,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那些年少时在操场追逐嬉戏的身影,在教室走廊里打闹的笑声,仿佛还停留在昨天,可转眼间,鬓角已悄悄爬上细纹。

车开得越快,那些记忆就越是清晰,像是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又重新聚拢在心头。

我知道,这座小城早已不是我离开时的模样,它在岁月里悄悄生长,多了新的街道,新的建筑,可藏在骨子里的那份烟火气和亲切感,却从未改变。

或许,心动的从来不是这座城的风景,而是风景里藏着的青春与记忆。

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见证过我的青涩与狼狈,也藏着我的欢喜与遗憾。

无论我走多远,只要想起丹凤,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柔软的涟漪——那是属于青春,也属于岁月的温柔回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