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儿有点大

这次旅行的后劲有点儿大啊,回家后像饿虎扑食一样,猛补了能找到的关于敦煌的书,还挺幸运的,正好从几个方面满足了我对莫高窟的好奇。

第一本是刑耀龙写的《敦煌大历史》,从敦煌的起点开始,到历经了所有的王朝权力更替,重要的历史事件,推动和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详尽而具体。让我对敦煌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一个1600多岁的老人,有着太多太多的沧海桑田,风云变迁。

第二本是常书鸿的《愿为敦煌燃此生》,作者是敦煌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可以说是用一生在守护着敦煌,当年的江南才子认为艺术在西方,于是在法国留学,在巴黎生活得如鱼得水,绘画取得很高的成就,结婚生子,融入了他所向往的西方艺术人生。无意中发现了敦煌的莫高窟,被其中的艺术和美震惊,果断奔赴,将所有的时光用于研究、保护、还原这里的美。

第三本是罗依尔的《敦煌遇见卢浮宫》,这本书的推荐值并没有那么的高,选择翻开是因为我和作者的一个共识,敦煌的艺术让我明白,我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品的惊艳,不过在于我并没有看到敦煌,不知道在文艺复兴之前,在我国的西北,已经有这么壮观、精致、高级的美了,两者还同是出于宗教。将两者放在一起,别有一种风格。

第四本是陈海涛的《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不得不说这本书太绝了,要不怎么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呢。如果说看这本书之前,我都只知道敦煌的彩塑、壁画好,却不能真正地说出好在哪里,最多了解一些数据,像是什么时代啦,什么人物,什么内容之类的,作者独具匠心,挑选了一个窟来解说,从结构、背景、造型、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等,算是讲得透彻。以点代面,让人的审美得以提升。

感觉还不够,我像一个饥渴的人,要汲取关于敦煌的点点滴滴,越多越好,了解越多,越是沉迷。

小时候看《张大千传》,其中有他专门到敦煌的莫高窟临摹,回来办了画展,震惊了当时的人们。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敦煌这个词。

迷武侠时《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命在旦夕,瑛姑为了刺激一灯大师相救,画了尸毗王舍身救鸽的画,当时并不是很懂,为什么看到这幅画,就一定会救人。

再后来读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痛惜于一个道士竟然就这样将莫高窟里的国宝让外人骗走,原来是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散落于世界。

这些小小的零散于记忆里的点,因为敦煌之旅,又被翻开,当时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走进莫高窟。而走进莫高窟的我,也没有想到会这么令人震憾。

以前的储备还是太过于可怜了,所以才会意犹未尽,才会如饥似渴,才会总想要了解更多更多。

原来深入就是这个意思,以一个东西为锚点,将其扩散到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范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东西卷入,形成更深的意味。

喜欢这种后劲儿,身体的施行结束了,心灵的旅行,仍在路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