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军大业》致敬英雄!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强敌虎视,落日孤城。

存亡在此一战!

一九二七,将星云集。

《一寸河山一寸血》作者关河十五州,带你重回烽火连天的历史现场。

参考79种文献,还原300位真实人物70余场战争。”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以读书的方式向英雄致敬!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建军大业》——由畅销军事纪实文学作家关河十五州编著,博集天卷出版。

关河十五州——原名赵劲,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颇深。著有《正面抗日战场》《一寸河山一寸血》 《晚清帝国风云》《铁血雄兵川军团》《战神粟裕》《战争从未如此热血》《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虎部队》《彭大将军》《中原大战:民国军阀的终极逐鹿》《民国总理段祺瑞》等。

《建军大业》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建军过程。

内容简介:1927年,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之际,同一战壕内的国共两大阵营之间杀机四伏。在北伐后方,四月至五月,广西、上海、广州、湖南先后爆发屠杀共产党的血腥事变;在北伐前线,七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军事上双双陷入孤立。各方势力环伺之下,八月一日,中共秘密发动南昌起义,一举成功。面对南昌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地处水陆要冲,随时面临敌军的四面合围。起义军果断突围,寻求前往潮汕地区建立根据地。在无后方、无补给的绝境下起义军一路苦战,经会昌战役、汀江漂流、汤坑战役,至十月初流沙之战后,叶挺、贺龙所部起义军主力已濒临瓦解。危难之际,朱德挺身而出,率领起义军余部转战闽粤赣湘边区,于第二年四月与毛泽东所部顺利会师并冈山。部队随后进行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自此部队正式改称为红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历史不是小说,没有小说那么精彩纷呈。但有时候它的跌宕起伏却不逊小说,甚至更加波澜壮阔。

历史还有小说所没有的厚重。

我们身处和平的年代,无法感受战乱的苦。

那是因为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为我们赢得了国家的解放,是无数军人的无私奉献守护着胜利成果。

在我们衣食无忧,安享和平的时候,不应忘记那些为我们遮风挡雨的英雄,更不能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也不要忘了那些曾经和正在守护我们的军人。

讲述历史可以是平和的,但历史现实是惨烈的。

有人间真情也有无情背叛,更有为了国家明知危险而英勇赴死的义无反顾。

他们傻吗?

上海工人史照华第一次见到赵世炎时,赵世炎正在和罗亦农、汪寿华讨论问题。史照华看到他一边嘴上说着,一边手上还在不停地写文章,同时又在听取一个关于铁路工运的情况汇报。

古人说,一心不能二用,赵世炎是“一心三用”,而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竟然把来自不同方面的几个问题都圆满解决了。这让史照华感到十分惊讶,觉得赵世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它人亦有同感,说:“施英同志(赵世炎的化名)真了不起,他在同一个时间能做三件事。”

一起到莫斯科留学,给予同样的时间,有的人只能说几句日常用的俄语,俄语演说和讲课也听不懂,而有的人却能将俄语说到和苏联人一样溜。 赵世炎属于后者。

就是像赵世炎这样的一批人,为了民族未来,冒险周旋、斗争于黎明前的黑暗的中。

与革命家们做法不同,蒋介石选择了阴谋。

蒋介石的“清党”是有计划有策略的。他一边在公开场合继续伪装支持工人,刻意制造“保护工人武装”的舆论,一边以驻防为名,将第二十六军调至上海。

第二十六军原属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起义后才编入国民革命军。与老国民革命军相比,这支部队受革命思想影响较小,所以才被蒋介石作为向纠察队开刀的主力。

除了蒋介石还有汪精卫这样的虚与委蛇者,有夏斗寅这样的革命投机者,有何健这样的从内心里不认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有杜月笙这样把赌注押在了蒋介石这一边的……

当然也少不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少不了周逸群、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

战时最怕扰乱军心,可就在7月30日,张国焘却带着共产国际阻止起义的电令到了南昌。

在第一天的前委会议相持不下,次日早晨又继续开会的情况下,贺龙、叶挺都接到了张发奎的电报,称其本人将于8月1日到达南昌。这使得贺、叶和前委立刻压力倍增。

危急时刻,周恩来立刻抓住机会总结前委会议,确定南昌起义势在必行,既不能停止,更不能推迟。最终,会议决定在8月1日凌晨4点发动起义。起义命令由叶挺起草,以贺龙的名义发布,贺龙所标识的职务为“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也就是把张发奎给替代掉了。

因发现赵福生已向敌人通风报信了,前委经过研究,为了确保先发制人,临时决定提前两个小时发动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起义总指挥部墙壁上的时钟刚敲了两下,南昌城头就传来三声清晰的信号枪声。

红日东升,枪声由逐渐稀疏到零落,最后完全停止。从半夜两点到凌晨六点,历经四个多小时的激战,驻南昌市内和近郊的敌军终于被全部解决。 敌据点里、街道旁到处都是起义军的俘虏和所缴获的武器。

打扫战场时,有些机枪甚至连那些打过很多仗的老兵都是头一次见到,由于枪膛里还有子弹,大家想搬走又不敢动,最后只好把机枪连的人找来,才将子弹退出。

与此同时,聂荣臻、周士第也于险象环生间,于1927年8月2日的拂晓,把二十五师大部分带到了南昌。

起义军在南昌会师后,官兵总数达到三万多。新成立的革委会沿用第二方面军的编号,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并由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仍挂名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方面军下辖的三个军也还是用旧番号,其中贺龙兼第二十军军长,叶挺兼十一军军长,朱德兼第九军副军长。

在南昌起义胜利后,革委会下属的参谋团担当起了军事策划的职能。针对紧张的外部形势,参谋团连开几次紧急会议,研究今后的行动方向。最终决定离开南昌,南下广东。

途中经历了蔡廷锴部出逃、士兵“开小差”、陈裕新及第五团约七百人集体叛逃、临川修整、驻于广昌以南的赖世璜部挡路、土匪对运输部队的辎重行李和落伍士兵的枪支进行劫夺、给养收集困难、李济深的层层堵截、壬田之战、攻打会昌、上杭休整、“三河坝分兵”、疾病难题、大转移、上堡时期、广州起义……

另一边,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首次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他即奉命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返回湖南,组织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萧子升曾说,毛泽东有两个非凡之处,其一,他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和组织者,对于所从事的任何事情,都肯花功夫去精心规划,其二,对于敌人的力量估计得异常准确。

毛泽东力主集中力量,缩小范围,选择一处地方发动起义,其余地方只虚张声势,用标语传单造成声势,达到扰乱敌人部署,牵制敌人的目的。 他认为起义地点必须同时符合多个条件,比如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和武装力量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等。毛泽东曾多次亲临湘东赣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他看来,这一区域完全具备条件,特别是还保存着一批由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可以作为起义的军事骨干。

在长沙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曾发表过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夺取政权一定要有兵力,没有兵力的护卫就去夺权,乃自欺欺人,二是起义必须有一到两个团作为骨干,否则难免要失败。 毛泽东此次冒险来到铜鼓,不但组织到了更多的兵力,而且还为起义找到了骨干,后者就是原张发奎部的第二方面军警卫团。 有一段时间,由于曾负责警卫国民政府的任务,所以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也被称为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这个团的营以上干部都是通过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介绍进去的,从团长卢德铭、团参谋长韩浚,再到各营营长莫不是共产党员。

在基本打通各部领导人的思想后,毛泽东亲自召集前敌会议,对秋收起义进行具体部署,会议决定各部先分别夺取平江、萍乡、浏阳,得手后再以长沙的工农起义为内应,相机攻取长沙。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率先展开破路行动,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州的两条铁路。此后一直到9月15日,这两条铁路始终不能顺利通行,也就相应杜绝了岳阳、长沙的敌人通过火车快速运兵的可能性。

秋收起义后在经历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考验后,在毛泽东的努力下,部队在文家市休息了一天,即南下江西。这是毛泽东在上坪时就考虑过的,在文家市的前委会议上也得以通过。

自发动秋收起义以来,工农革命军连遭挫折。原先的二团弄到精光不算,剩下的一团、三团也是度日如年,官兵们病的病,死的死,累的累,怕的怕,虽然只是打了几次败仗,但感觉就像打了几十个败仗一样。

在工农革命军中,逃亡俨然变成了公开的话题,已不需要再避讳了,思想动摇的人们纷纷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到哪儿去?”

毛泽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找到了答案,毛泽东马上采取措施,一边酝酿“支部建在连上”,一边着手在工农出身的战士中大力发展党员。

起义队伍进过三湾村时,毛泽东在其中一个卖布和豆腐的杂货铺里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发言中毫不客气地批评部队领导班子把部队搞得一塌糊涂,接着便提出要对部队进行改编,具体方案是将全师缩为一个团,即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任命程浩为团长,此即著名的“三湾改编”。

一直以来,工农革命军所寄希望的都是向南昌起义军靠拢,但是已经走了这么多天,却连起义军的一点消息都得不到。这使毛泽东不得不重新考虑安源张家湾会议中提出的问题,即万一会合计划落空,部队可以去什么地方。 井冈山属于罗霄山脉的一部分,如果把罗霄山脉分成北、中、南三段,它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如果要为部队选择一个合适的落脚点,罗霄山脉的北段不如中段险要,而且因为太靠近大城市,那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南段地势比北段要好,但群众基础又不如中段。 比较下来,只有中段最为理想,尤其井冈山处于湘赣两省结合部,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对于此处的“清乡”会相互推诿,从而给活动者造成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退一步说,就算部队继续南下与南昌起义军会合,也不能没有后方。井冈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和通信落后,加上地势险要,如果要在井冈山建立后方和安置伤病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泽东指着地图,用一个很生动形象的譬喻下了结论:“这里象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的中段,适宜作我们的落脚点。”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很多人包括一些黄埔出身的军官都对上山颇为忌讳,唯恐被别人说成是落草为寇的“山大王”。毛泽东没有这种观念,在他看来,旧式的“山大王”多得很,历史上哪个朝代都解决不了,也从来无法予以消灭,这正说明“山大王”有他们了不起的地方。 毛泽东不但不避嫌,还说我们也要做“山大王”,当然不是做旧式的“山大王”,是做新式的“山大王”,特殊的“山大王”,共产党领导的“山大王”。

从秋收起义到上井冈山,部队人员有了很大变化。一些人在战斗中牺牲了,因为各种原因脱离部队的也有不少,后来经过“三湾改编”,部队中班排之间,干部与战士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很多人互不熟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作战命令的执行以及其它工作的开展。 经过休整期间的磨合,不仅战士们的体力有所恢复,而且相互之间也逐渐熟悉起来,与此同时,各连还发展了一批新党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没有井冈山,部队的力量就难以得到蓄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家”,他们才终于重新获得了站到起跑线上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就如同后来红军长征到延安一样,而袁文才、王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与陕北的刘志丹相仿。

1928年3月上旬,应湘南特委的要求,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开赴湘南,以支援起义。部队刚到湘南,湘粤两省敌军就出动了强大兵力对起义军进行夹击,于是他们便顺势掩护着起义军前往井冈山。

部队随后进行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自此部队正式改称为红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1928年5月4日,部队在砻市正式召开会师大会。

“当年烽炬传千里,从此风雷遍九陔。”南昌起义是中共正式建军的开始,其意义非同一般。1933年7月1日,中央苏区规定以每年“八一”,即南昌起义发动的日子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1949年初,解放军总部制作军旗,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毛泽东专门指示,军旗上必须有“八一”二字和五角星。军旗制作成功后,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指出军旗表示解放军“自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我是来自简书、头条、小红书的井蛙看世界,公众号的井蛙读书,期待与大家一起阅读、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